“我们有太多相似之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2:04 中国青年报

  本报实习生 常少英

  抖空竹,看剪纸,王府井的灯光真漂亮;迎奥运,做志愿者,大观园内拔草忙。这是“中日韩青少年友好会见活动”的真实写照。

  2007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将2007年定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8月16日,“中日韩青少年友好会见活动”在北京启动,并将于8月22日在天津结束。

  本次活动由中日韩三方各自派遣由100名青少年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参加者以大学生为主,平均年龄不超过23岁。活动期间,300名中日韩青少年分组参观了大学、农村、高新技术开发区,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游览了名胜古迹,并进行了1天的奥运志愿服务活动。

  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王粤女士介绍本次活动时说:“本次活动最大的意义在于促进地区友好,促进世界和平。我们都说世界是平的,尤其是在互联网发达、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时代更是如此。青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如何承担地区和平、区域建设的重大责任,是值得每个国家、每个国家青年思考的问题。”

  中国茶叶、福娃、饰品……来自日本的桥本希在王府井买了许多礼物,她兴奋地说,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我们在日本常常能看到、听到有关中国的报道,比如假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我想亲眼看看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桥本希从事日英通译工作,她不停地用英语发问:“我们刚才在王府井买东西,天很晚了,街上还有很多人,北京一直都这么安全吗?”“老北京的婚姻习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如今,中国人还坐花轿结婚吗?”

  参观完首都博物馆,桥本希认真地对笔者说:“我在日本听说的北京,与我今天看到的北京有着天壤之别。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文明古都,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城市,它虽然古老,但是文明、现代,北京的民俗更是让人喜爱,我喜欢北京!”

  “我的舌头一直在‘飞舞’。”中国学生罗凯天告诉记者,这是他最深的感受。有的韩国学生和日本学生能说汉语,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要用英语交流。“汉语、英语来回转换,得空再记些日语、韩语,我的舌头真的是不够用了。但是,我们交流起来没有问题。我们都是年轻人,兴趣爱好差别不大,很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语言说不出来就做动作,都能理解对方。”

  “欢迎加入奥运志愿者!”一群日本女孩和韩国女孩在街边分发关于奥运志愿者的手册。一名中文不好的韩国女孩一笔一划、一字一顿地在手心上抄下这句话,端着手掌反复大声朗读,笑容荡漾在脸上。

  “1988年,奥运会在韩国举办,20年后,奥运会将在中国举办,这不仅是整个亚洲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刚刚看完北京奥运宣传片的韩国人林宗贤激动地对笔者说。

  “奥运会能够在古老的中国举办,证明了中国的魅力势不可挡,我们期待2008年再聚北京!”已经深深喜欢上中国北京的桥本希真诚地说。

  “我们是一样的”,这是在两天半的采访行程中,笔者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本报北京8月19日电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