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港还是出港 心猿意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3:50 钱江晚报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8所公立大学正式面向内地招收自费本科生。而被选中的6大生源大省(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浙江和江苏。

  一转眼四年过去了,这批上海学生毕业后去向如何?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留港工作还是回内地发展,这些当年的骄子如今正在经历理想与现实的激荡。

  “成色”更纯的一届

  就在那一年夏天,余勤以英语128分、总分高于上海一本分数线50多分的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系。

  她告诉记者,他们那一批考到香港高校的,普遍分数都很高,“这和以前可不同,那时候好多没考上大学才千方百计想到香港镀金的。”余勤回忆起那个夏天,还带着骄傲。

  虽然那年各所香港高校对各自招生的标准各不相同,但基本要求却很一致:高考成绩至少要过一本分数线,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更要高人一等。为表现对于英语的特定要求,不少高校在招生时提出了诸如“托福测验(TOEFL)电脑考试成绩至少达213分或笔试至少550分”、“雅思考试成绩须不少于综合分数5.5分”的硬性指标,或者安排了英语水平测试或者笔试、面试以确定考生的英语水平。

  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成功进入香港高校的学生都在当届考生中出类拔萃,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同济等名牌大学的苗子。与前几年通过非公开途径到香港“廉价镀金”的学生相比,这群大学生的“成色”更纯。

  “留学”不成的折中选择

  余勤告诉记者,那时候许许多多选择香港高校的考生和家长都有着同样的心理,一方面,父母希望女儿能接受西方全新的教育方式,也希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家里的条件都还不错,但是一下子要拿出近百万元送孩子到国外一流大学读书还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对于拿到这些国外学校的文凭回来后是否受到承认,心里也没底。而到香港读书,一方面也达到了“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家里也负担得起这笔费用。

  ■尴尬一:专业的差异

  从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系毕业的余勤,为何没能在上海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原来,在香港按照英美法系学到的法律和内地的法律有着明显差异。

  “我曾经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应聘,在我之前有一个女生在接受面试,突然听见里面在说:‘《民法》通则第15条……’当时我的心就沉了下去。可想而知,最后人家也没录用我。”

  同样是今年毕业的张蕾与余勤有着相似的经历。在香港读广告与市场设计的她,想回内地找一份月薪能达到五六千元的工作。“但目前内地的行业发展趋势,小公司没有想过为一个专业人士准备这么高的酬薪。而大公司需要的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在投了五六份简历之后,张蕾“一下子找不到自己在上海的位置了”。

  ■尴尬二:就业殃及“海龟”

  2003年,王姗以优异的成绩从育才中学毕业考入了香港理工大学。大三开始,王姗就在香港一家餐厅干起了售后服务,专门负责接听顾客的电话。她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快得到了餐厅老总的赏识,并极力要求王姗毕业后留在香港工作,并聘请她为餐厅的大堂经理,每个月是10000元港币。但是,王姗却执意回上海工作,“一方面父母都希望我能回来,毕竟根在上海;而且上海发展的机会可能比香港更多。凭着之前的工作经验和流利的口语,要找一份白领工作应该不难!”

  回上海之初,王姗给自己订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非市中心工作不去。但在经过几次面试之后,才发现“海归”也不那么吃香了。

  王姗还记得有一次一家合资公司办事处在招人,消息刚在网上登出她就去了。哪知道一到那儿才发现她还不算早的,办公室里已经有几十个人在排队了。经过几轮考核之后,只剩下9个人,其中有3个和她一样都是“海龟”。当时她薪水没敢叫太高,开了5000元每个月,可最后他们挑中了一个英国回来的本科生,说是他有相关工作经验,并且只要求月薪3000元。

  ■尴尬三:留港签证难

  在采访中了解到,办工作签证耗时太长是影响内地生留港工作的首要原因。2006年毕业的李欢告诉记者,他们这些内地毕业生要想获公司青睐并不容易,因为许多小公司首先会嫌工作签证太麻烦而放弃选择内地生。如果一家公司决定雇用你了,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首先需要将财务报表等一大堆公司材料提供给入境处,而入境处最快要用三个星期的时间为毕业生办理签证手续,加上毕业生还需一至两个星期时间回内地办理余下手续,所耗时间就快要两个月,许多小公司不能接受。

  而今年毕业的小王也表示:“对于在港内地毕业生,允许有三个月在港找工作的时间,但如果三个月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部分人只有选择回内地就业。”今年不少和她一起的在港内地毕业生就不得不带着行李回内地找工作。

  顾婕妤,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系。之所以没有留在香港,而回到上海来发展,一方面是觉得想陪陪父母,还有一方面也是考虑到香港的生活成本相对更高。

  “像我们读传播学理论的,在整个一届毕业生中能找到主流媒体工作的同学暂时也就这么一个两个,大部分还是去了一些相关的传媒制作公司或是一些副刊杂志社。”小顾告诉记者,“在毕业前夕,虽然也有一些公司表示留用我,但是刨去日常的开销,基本上也是所剩无几了。因此,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回来发展。”

  事实上,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学生都表示,“在香港一个毕业生,能找到一份月薪七八千元的工作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对我们这些外来客而言,每月光是租房子就要花去三四千元。再加上水电煤、交通费,以及日常生活开支基本上也要接近三四千元,所以一个月下来基本都是白忙活。”

  内企:“港归”期望太高

  对于目前这批来自香港的“海归”生在内地市场上不好找工作的情况,一位世界500强企业驻上海分公司的人事总监表示,“一方面是毕业生本身对工作挑剔,挑三拣四,最后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很普遍;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企业变得很现实,唯学历论已经一去不返,不唯学历、只唯能力成了许多企业用人的真经”。这位人士坦言,“我本人就留过学,虽然当初是公费性质的,但自己还是花了好多钱,很清楚‘海龟’到底有多少分量。在这个职场上,留美与留英就相差很大,更何况是‘留港’,不外乎有些人是抱着镀金想法的。这些毕业生必须要坦然面对现实,毕竟人才供求状况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

  港企:内地生不具竞争优势

  “与香港土生土长的毕业生或者留学国外的毕业生相比,在香港读大学的内地毕业生不具有优势。”在采访中,香港和记黄埔的一位人事助理坦言,内地毕业生在香港就业环境中不具很强的竞争力。“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一方面,内地学生生活压力大,所以对薪资要求高,同时用人单位也会考虑人力成本核算的问题。另一方面,香港是每个角落都‘烙’上国际化的城市,很多内地学生会在这里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就比如最简单的‘餐桌语言’,很多内地学生就无法理解,甚至不会在西餐桌上使用刀叉。”

  除此之外,从大的就业环境上,同上海的人才市场相似,香港近年来本身的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对于这些外来客,很多企业会不自然地流露出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观念。

  上海青年报供稿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