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坎记者”专坐公交下乡采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5:42 重庆时报

  

“田坎记者”专坐公交下乡采访(图)

  罗成友 资料图

  本报讯(记者 陈静)“田坎记者”罗成友,一个让重庆农民朋友既熟悉又倍感亲切的名字。当记者十余年来,他每年有300多天扎根区县,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瘦小的身影奔波在田间地头,用笔、用心记录着新农村的变化。他说,希望自己能跑到60岁……

  一年300多天扎根农村

  “每天打开《重庆日报》,就可以看到他写的新闻,但一年到头,报社同事很难见上他一面。见他文章的次数,远超过见他本人的次数。”同事们说,在报社广大记者编辑心目中,罗成友抓新闻不怕苦、不怕累。罗成友每年有300多天时间是在农村采访,跑遍了40个区县、上百个乡镇,每年发表稿件有300多篇。

  罗成友承认,其实下区县采访很累,但每次看到通过自己的报道为农民朋友解决了实事,他感到特别欣慰。因为他出生在农村,又当了10多年的乡镇干部,对农村和农民有深厚感情。

  乡村马路上跑出好新闻

  下乡采访,罗成友有个原则——坚持坐公交车。他说公交车不仅节约钱,而且好新闻也可在乡村马路上的公交车挖掘到。去年4月底,他坐公交车到渝西的铜梁、璧山、大足等县采访,看到路边大量水田没栽秧。通过上田坎调查,又对全国的粮食生产状况进行了解后,他写出了《我市又重新出现撂荒地现象》的文章和配写了《粮食生产松不得》的评论。

  稿件刊出后立即引起市领导重视,市委书记汪洋在稿件上批示,要求农业部门调查解决。中宣部阅评组也对这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提出了全国普遍性的问题。

  放弃提干愿跑一辈子田坎

  10年来,罗成友坚守“三农”、坚守良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走到哪里都受到欢迎,但他从不向相关单位伸手。

  近年来,报社先后两次考虑将罗成友提拔为中层干部,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当了中干,就会有大量事务性工作,势必减少下农村的时间。不在基层跑,不在农村跑,就不是我罗成友了!”他表示,愿当一辈子的“田坎记者”。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