锹里歌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6:53 红网-湖南日报

  

锹里歌鼟
imgWidth){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imgWidth;}">

  靖州苗族歌鼟———担水歌。 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吴鹏 成石鸣

  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与贵州黎平、锦屏、天柱交界地区,有个被当地人叫作“锹里”的地方。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靖州苗族歌鼟就保存在这里。

  夏末秋初时节,记者来这里采风,领略了歌鼟的神韵和风采。

  锹里三锹乡枫香村,一片苗乡风情。文化活动中心后院场坪上,几位歌师正在组织数10名苗家姑娘、小伙排练苗族歌鼟,准备参加今年9月县庆20周年演出。70岁的老歌师吴新欢迎上来即兴唱道:“唱起山歌乐悠悠,甜在心里润在喉;党和政府送温暖,干部都是自家人。”这一唱,把我们逗乐了,彼此间的陌生感顿时消失。

  吴新欢向记者介绍,“鼟”是击鼓声音,歌鼟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集体对歌对唱的一类歌曲,而这种歌曲演唱形式贯穿于苗族同胞各种生活场景之中,由此,它成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演化到后来,苗胞便把歌鼟视为“多声部苗歌”的总称了。

  “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苗族同胞,生来便活在“歌”的世界中,“学歌”是与当地族群彼此认同的主要方法,“对歌”是与外寨交往和婚恋的途径,“教歌”是强化记忆并延续族群历史的手段。事实上,以歌鼟为必要形式的风俗已渗透到苗族同胞生活的各个细节。歌鼟是一种他们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传承的方式。

  歌鼟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族习惯可分为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款歌调和嫁歌调等等,这些歌调与民族风俗活动紧紧相连。且看茶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的“场景”。

  茶歌调又称“歌谣调”,是苗族同胞在各类喜庆活动中,酒宴正式开席之前喝茶或主客对歌前所唱的曲调。这种曲调嘹亮奔放,激越昂扬,富有气势,波澜起伏。可男女合唱,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分讲歌、领歌、和歌,先由歌师讲歌,一人领唱,然后众人和歌。

  山歌调又称“茶棚歌调”、“情歌调”,是苗族男女青年“坐茶棚”、谈情说爱所唱的曲调。在“锹里”一带,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专供青年男女自由社交的场所———“茶棚”,也就是本寨苗族姑娘们亲手用竹木搭建的简易棚子。每逢农历“戊日”———初五、十五、二十五,苗家姑娘便穿金戴银,成群结队在寨边等待外寨的小伙子来“茶棚”对歌。在茶棚里,男女合坐一方,女用歌问,男用歌答,形式有唱有和,韵律有起有落,节奏有快有慢。这种曲调属同声二声部重唱,歌声悠扬婉转,娓娓动听。

  担水歌调是苗族青年举行婚礼的第二天,新娘到井边担水时唱的曲调。担水时,新娘在“六亲客”———6位男歌手、伴娘的陪同下,唱着《担水歌》缓缓而行,每走五六步,便要停下来,和男女们对唱一段。尽管水井近在咫尺,一唱一和至少要一至两个小时才能结束。演唱时,为一人讲歌,二人“和歌”,曲调优美动听、音韵和谐。

  无论是什么歌调,歌鼟歌词大多为七言四句;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每首歌二四句末字一般讲究押韵;语言以吴姓苗族土语为主,其他姓氏语言为辅。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到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唱咏风物等方面。

  据当地77岁的老歌师潘仕志介绍,“锹里”地区是指该县现在的平茶镇、藕团乡、三锹乡、大堡子镇一带,现在居住着近2万苗民。历史上,“锹里”一带山高谷深,层峦叠峰,交通极不方便,有道是“抬脚难走五里路,举手难摸五尺山”。因此,历代中央王朝难以完全掌控。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苗族的自我发展空间,也就形成了“土生土长”和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瑰宝———“苗族歌鼟”。

  关于苗族歌鼟的具体起源时间,后人已难以考证,《靖州县乡土志》中也只有“歌肇鸿古,曲变竹枝,咏风土,陈古渍,声绰约,流漫,旷达”的记载。但根据在苗族同胞间广泛流传的张郎刘妹以木叶、禾筒声为媒喜结良缘的传说和《苗家唱歌起源》的故事,以及“田生田宝制歌唱,一班留下一班来”等歌谣,可以看出苗族歌鼟是由大自然声音演变而成的。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单纯欢快的日常生活,让苗族先民对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联想。于是他们模拟这些大自然“和声”编成了各种韵律动听的歌,后来经过长期的选择、加工和传承,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苗族歌鼟。因此,贺绿汀、白诚仁等音乐名家将其誉为“民族奇葩”、“天籁之音”。中国音乐界的共识是,苗族歌鼟是“原生态民歌活化石”。

  “锹里”还没有学堂时,苗族同胞无人识字。生产、生活中记事俱以各种符号或物代替,记歌编歌也只能靠口头传承。一直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锹里“凤冲”有了第一所学堂后,“锹里”苗族地区始出现一批既懂苗歌又识汉文的苗族文人。这种双重身份促进他们开始采取汉字记录苗族歌鼟。这样,一卷卷苗族歌鼟手抄本便流传于世,苗族歌鼟也被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歌鼟真正得到保护、传承是近些年的事。近年来,靖州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靖州锹里苗族歌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抢救和保护歌鼟。同时,他们多次请来民族民俗专家挖掘整理苗族歌鼟相关资料,并组织编撰了《锹里苗族歌鼟合集》;筹集资金400多万元,修建了以展示苗族歌鼟为中心内容的飞山文化艺术广场;聘请资深“歌师”专门编写教材,在“锹里”地区各中小学开办“苗族歌鼟”培训班,培养歌鼟继承人。2005年,靖州苗族歌鼟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离开三锹枫香,晚霞布满天空,耳边又传来了歌鼟声:“和谐社会乐悠悠……生病医保呵护周,沼气做饭香喷喷,三整四改庭院秀……苗乡处处变锦绣”。

  歌声飞出村外,飞出山谷,飞向远方……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