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推出流浪儿救助新举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7:51 法制日报

  看到街上的流浪孩子,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政府或者社会福利机构为什么不救助他们呢?难道不能对这些衣食无着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还他们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湾”吗?其实,很多情况下,事实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孩子是自己选择了流浪这条“自由之路”的,即使当地政府建有各式各样的收容机构,孩子们也更愿意“按自己的方式生存。”如今,塞尔维亚政府特别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设了一家青少年“旅店”,以便那些想自由又想温暖的孩子随时入住。

  来去自由的“家”

  为了帮助那些贫困儿童、失去父母的青少年、智障孩子,塞尔维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基金会等组织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收容所、儿童之家、福利院等。而这些,都不如最近开办的这家青少年“旅店”更受孩子们欢迎。

  这家青少年“旅店”位于市中心德林契切瓦大街24号,就在一座3层居民楼的第一层。“旅店”面积不大,有客厅、厨房、餐厅、浴室,男生房间和女生房间,每间房里各放着两张单人床。管理人员是两名女青年。管理员米拉向笔者介绍说,从4岁的孩子到26岁的青年都可以来。他们有的是失去父母、在街上流浪的青少年;有的是有父母,但家里穷,他们只好出来找点零活干,比如站在马路上给过往的汽车擦玻璃,捡破烂;也有个别孩子是遭到了家庭暴力,到这里暂时躲避一下。据介绍,这里24小时都向孩子们开放。因为管理人员少,早饭和晚饭都是快餐,午餐由附近的养老院提供。当然,因为有厨房,孩子们也可以自己动手做饭。

  米拉说,开设青少年“旅馆”半个月以来,已经有60多人来过这里,他们可以在这里洗澡、洗衣服、看电视、唱歌、跳舞等。现在是夏天,来这里过夜的孩子不多,冬天可能会多一些,所以这里还要扩大面积。米拉告诉笔者,据初步统计的数字,在贝尔格莱德市有200多名流浪的青少年。但她说,实际情况应该是统计数字的两倍。

  笔者好奇地问为什么这里叫青少年“旅店”,米拉说,“旅店”,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不常住,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建立的。很多孩子在街头流浪很长时间了,不愿意被警察或者其他社会福利组织送到收容所,因为那里管理严格,出入不自由。有些孩子自尊心太强,认为在收容所会受委屈或被欺负。

   提供就业指导培训

  其实,这家青少年“旅店”为孩子们提供的并不仅限于一晚或两晚的休息场所,还能为想走上自强之路的孩子们提供就业指导、培训。

  米拉告诉笔者,医生、心理咨询师每星期来“旅店”3次。星期一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学习编织,星期六可以学习认字。如果有人愿意学习一些技能,“旅店”负责联系老师或培训班。如果有人愿意上学,“旅店”可以联系学校,塞尔维亚上小学和中学都是免费的。如果有人想上大学,当然也要通过入学考试,“旅店”可以给他申请上学基金。

  笔者在“旅店”看到五六个青少年正在看电视、聊天。一个女孩子主动告诉笔者,她来过好几次了,她想学理发手艺,“旅店”的管理人员已经给她联系好了培训班。她说她父母已经去世了,她到处打零工糊口。她盼望着学好理发手艺,自己开个理发店。她跟笔者要了名片,说学好理发手艺后要请笔者去理发。这时有人送午饭来了,笔者看到,是塞尔维亚传统的炖芸豆和猪肉,每人还有切好的四分之一主食面包。

  据介绍,青少年“旅店”是在塞尔维亚非政府组织“青年联合中心”和贝尔格莱德市政府的关心下成立的。出资者则是塞尔维亚劳动和社会政策部的社会创新基金会。该基金会的负责人杨沙对笔者说,由于塞尔维亚过去十多年战争的原因,人口流动频繁,很多青少年没有出生登记证,这使他们被排除在社会各项福利体制以外,给他们的生活和就业带来很多困难。开设青少年“旅店”只是救助他们的一种形式。杨沙说,流浪儿童问题不仅是贝尔格莱德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塞尔维亚各个城市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他说,他希望这种形式在塞尔维亚其他城市能够得以推广,以便救助更多的青少年。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