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旱魃抗争的乡民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8:13 兰州晨报

  2003年10月以来,我省大部地区遭受严重的旱灾。面对天灾,许多乡民的生活面临严峻的考验。会宁县中北部15个乡镇遭遇特大持续旱灾,受旱时间之长、程度之严重、范围之广百年不遇。持续干旱不仅制约了干旱山区的经济发展,也使得旱地群众的抗旱自救能力减弱,缺水、缺粮、缺饲料、缺燃料、缺农资的问题日渐突出。目前,省上有关抗旱救灾的资金已经下拨,但面对持续干旱,生活在旱魃阴影下的乡民该如何面对?又该如何自救?

  那些天,张宗应每天几乎都做着同样的梦:杨赵村的上空乌云密布,瞬间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他赶紧扫净院子,揭开了水窖的塞子,不一会,水窖就装满了清澈的水,那是散发着香味的甜水;他家的田地里,已经枯萎的小麦突然直起了腰身,一节一节地蹿高…

  两边的大山像两把利刃,切断了杨赵村空中的气流。暴晒、酷闷,没有一丝风,长长的峡谷像一个大蒸笼,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张百环开着自己的破三马子,像蜗牛一样沿着峡谷田地间的小道迂回曲折。尽管是单衣单裤,还戴着草帽,但他还是热得汗流浃背,屁股下面感觉湿漉漉的,胳膊外露的部分生疼生疼。

  中午时分,张百环来到了同村的旧堡子社。“卖瓜!卖瓜喽!”他将三马子停在了路边,大声吆喝起来。吆喝声惊动了正在路边不远的阴凉处打牌乘凉的几位老年人,但老人们只是抬头看了一下,继而低下头继续着手头的活。

  这是张百环这些年来“卖得最难心的一车瓜”,1000斤瓜卖到了第五天还剩200多斤。往年这些时候,他一天就能卖出去1000多斤,“很多人家都用麻袋装着往家里扛”。“是老天把人旱苦了!”张百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的心里比谁都清楚,杨赵村所在的这条峡谷,以及更远一点的会宁县中北部15个乡镇,自2003年10月以来遭遇特大持续旱灾,受旱时间之长、程度之严重、范围之广百年不遇。来自气象部门的资料显示,会宁县的年均降水量312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1800毫米,干旱缺水成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杨赵村所在的新庄乡是会宁最干旱的地区,大旱之年,旱魃尤为肆虐,庄稼连年减产,小麦基本绝收,吃上自产的面粉已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一种奢望。

  傍晚时分,张百环终于卖完了所有的西瓜,开着车回到了麻子滩社。进门的时候,他看到父亲张宗应正蹲在自家门前的麦场上翻弄几个麦捆子。“那几个秕麦捆,你翻它干啥?”张百环问。“我把里面的翻出来晒晒,晒干了过几天抽时间碾了,秕归秕,还得往仓里收呀!”张宗应叹了口气说。

  张家今年共种了10亩小麦。春播时,望着地里一尺多厚的干土,儿子张百环劝父亲不要种了,“种了也是白下苦”。但张宗应却固执地和老天赌上了气:“已经旱了4年了,我就不信这老天今年还会旱,再旱庄稼人就没法活了!”等了几天,天还是没下雨,倔强的张宗应索性赶上毛驴,硬生生地将小麦种子撒进了干得冒土的地里。也许是受了张宗应的“感染”,一个月后,种进干土里的小麦种子竟也倔强地从土里探出了嫩绿的芽。“要是现在能下一场透雨,这麦子绝对能保种。”张宗应当时这样想,但老天好像成心跟他过不去,连续两个月,硬是一滴雨都没下。在干土里极力张扬生命的嫩芽,终于蔫蔫地弯下了腰身,枯萎枯黄。

  那些天,张宗应每天几乎都做着同样的梦:杨赵村的上空乌云密布,瞬间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他赶紧扫净了院子,揭开了水窖的塞子,不一会,水窖就装满了清澈的水,那是散发着香味的甜水;他家的田地里,已经枯萎的小麦突然直起了腰身,一节一节地蹿高,他还听到了小麦拔节的声音;村子里,人们欢呼雀跃,男人们光着膀子在雨中洗澡……

  梦终归还是梦。到了白天,站在村头的麦地里,看着蔫蔫的麦苗,张宗应感到心里一阵接一阵地疼。远处的山上白晃晃的,没有一点绿意,夏天到了,牲口还吃着冬天的干草……“这老天爷难道真不给庄稼人活路了吗?”张宗应一遍又一遍地念叨,又像是诘问。旱魃像毒蛇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撕咬着杨赵村人的神经。

  农历五月初二清晨,睡梦中的张宗应突然被一种久违了的“滴答”声惊醒。起身下炕,竟发现院子里湿漉漉的,细细的雨丝拉起了沉重的帷幕,悄然地滋润着干涸已久的土地。“下雨了!”张宗应大叫一声,跑到院子里揭开了水窖的塞子。好大一场雨!梦里的情景真实出现,55岁的张宗应喜极而泣!村里的男女老少走出了家门,静静地享受甘霖的滋润。

  那场雨断断续续地下了一整天。雨后,杨赵村的山一下绿了起来。玉米、籽瓜、谷子等作物正好赶上了时节,长势喜人。然而,这场大雨对于杨赵村很多人家的小麦来说,似乎没有起到多大作用。雨霁天晴,麦苗的身秆蹿高了不少,但没过多久就抽穗了。此后,又是一个多月的连续暴晒,出穗后的小麦尚未来得及饱实,腰杆已被晒得焦黄。7月下旬,张宗应家用了4个人的劳力,从10亩地里一根一根地拔了5天,才将不到一尺高的小麦收了回来。

  “最多能碾50斤粮,100斤草。”7月31日这天,张宗应指着堆放在麦场上的一堆麦捆给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他的10亩地共用了150斤小麦种子,按最好的市场价折合120元,播种后,每亩地又用了13元的化肥,10亩地共计130元,地内的投资合计为250元;10亩地收粮50斤,折合市场价才40元,100斤草价格不到20元,收入合计60元。

  “种了10亩小麦,一年下来倒赔了将近200元,这还不算我们的劳动付出,为这10亩地,我们全家人流过的汗积到一起也有好几斤哩!”张宗应苦笑着说。

  “好在那场雨救了玉米和籽瓜,要不今年就全完了。”张宗应庆幸地说,年初,为了确保收成,他家还种了12亩的玉米,“点播”了6亩的籽瓜。张宗应解释说,“点播”是近年来会宁人发明的一种新的耕种方式,即在天旱缺墒的情况下,人们在干土里挖一个坑,浇半瓢水,等上两三个小时,然后下一颗种子。然而,这样做只能保证种子能发芽出苗,至于能否有收成,还要盼老天下雨。事实上,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会宁先后实施了“靖会电灌”、“121雨水集流”、“母亲水窖”等一系列的惠民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老区的人畜饮水状况,但面对连年的持续大旱,像杨赵村这样的重点干旱区域,抗旱自救还需“看老天的脸色”。

  “要是从现在起再能下点雨,玉米、籽瓜的收成应该不会差。”张宗应说,若天如人愿,他家的12亩玉米可产8000斤,6亩籽瓜可产瓜子400斤,加起来的收入有5000多元,这样一来,全家10口人来年就是买着吃面也不用愁了。同时,全村7个社、1618口人的吃饭问题也就不用愁了。张宗应的另一身份是杨赵村村委会主任,在任已7年,之前还在村上干了3年文书。10年的基层工作,让他更深刻地体会了身边父老乡亲们靠天吃饭的艰辛与无奈。

  2003年10月至第二年10月,杨赵村没有下一滴雨,庄稼减产不说,人蓄饮水也发生困难。为了解决山区群众的缺水问题,会宁县有关部门积极行动,用卡车运来了黄河水,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问题。

  2005年,杨赵村所在的新庄乡持续大旱,没有一次有效降雨,人蓄饮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会宁县有关部门组织车队,再次给杨赵村拉来了黄河水。群众吃水问题解决了,但缺燃料、缺口粮,牲口缺饲料的问题又一一凸显,“大家感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张宗应的口气中带着些许悲壮。这些问题中,牲口的饲料成了最难攻克的难题。曾在部队服役、转业后在白银某加油站工作的赵风雷被单位一次性卖断工龄后回到了老家杨赵村,并当选为杨赵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9月,赵风雷通过努力给村上争取了一个扶贫项目,引进了一批质地优良的黄牛。该项目中,杨赵村分到了113头牛。但在大旱面前,这批本来给乡亲们带来致富希望的牛却遭遇凄惨。

  “差不多都卖光了,牛的胃口大,天旱没草,不能让牛饿死呀!”由于缺草,张宗应把自己的牛借给了外地的一位亲戚喂养。如今,杨赵村的113头扶贫牛,只有13头被养活下来,其余的全部被村民低价卖掉。

  旱魃肆虐的日子里,每天都有牛贩子前来杨赵村低价收牛。“看着成群的牛被赶出了村子,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但也没有办法呀!”张宗应当时给村支书赵风雷打电话汇报了这一情况,电话那头,赵风雷也哽咽了。之后的日子里,由于缺少饲料,杨赵村的马、骡子等大料口牲畜被全部卖光。再后来,羊和猪也遭遇了同样的厄运。

  2005年冬,一场大雪光顾杨赵村。

  “雪花刚开始飘,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扫净了院子和门前的空地,有的人干脆找来塑料布铺在地上接空中飘下的雪花。”张廷强这样形容当时的情形。雪后,杨赵村所在的这条大峡谷中,又出现了四处抢雪的人。人们背着背篼,提着桶子,把田野、山上的雪往自家的院里背,有的妇女甚至用头巾提。

  这场大雪让杨赵村的人们收获颇丰,很多人家用雪水度过了最难熬的冬季。然而到了2006年春季,吝啬的老天还是不肯把甘霖施舍到会宁这片枯焦的大地。这已是持续干旱的第四个年头,再这样下去,群众的吃饭都成了问题,怎么办?眼看着种子又下不到地里,赵风雷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几天后,他从县上要来了1万多元的专项资金,雇车从50公里之外的新堡子往杨赵村拉运黄河水,然后用黄河水大面积“点播”籽瓜。一个月下来,赵风雷花3万多元给杨赵村运来了240车黄河水,这笔花费除了申请来的1万多元,其余的2万多元至今还欠在赵风雷的名下。当年,在整个新庄乡籽瓜几近绝收的情况下,杨赵村“点播”的籽瓜却大获丰收。2007年初,声名远扬的赵风雷还因此走进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与省委书记陆浩共同探讨会宁缺水的话题。2007年是杨赵村持续干旱的第五年,赵风雷不仅再次想办法从新堡子拉来了130车黄河水,让群众“点播”籽瓜,而且还从有关部门争取到了20万元的资金,给杨赵村修起了一条积水的水坝。直到现在,就连张宗应也不清楚支书今年拉水的钱从哪里来、是否欠账,但他知道“好多人现在都跟着赵书记要账”。为了把旱灾给人们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赵风雷还积极动员、组织村上的青年出外打工。

  在采访中,因赵风雷有事外出,记者没能与其谋面,但记者采访的每一个环节里,都有人对他的人格和魄力竖起大拇指。“其实,农村的基层工作也不是特别难搞,关键是缺乏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只要有个好的带头人,再大的坎也能过去,再严重的灾难也能度过。”连续几年与旱魔抗争,让张宗应以及所有的杨赵村人都更加坚强。“我想,通过努力,旱灾给我们留下的阴影很快就会过去。”张百环信心十足。

  一条长长窄窄的土沟弯弯曲曲地伸进了杨赵村,这是会宁县今年实施的“新庄塬供水工程”的管道通道。这些天来,杨赵村群众热情高涨,上到六七十岁的老汉,下到十多岁的学生娃,都加入到了开挖通道的行列。根据当地政府规划,今年国庆前,包括杨赵村在内的新庄乡很多山村将吃上从黄河引过来的自来水,这里的群众今年再也不用为吃水的问题发愁了。

  “要是这管子能再大些,每口人能有1亩水地,杨赵村今后就再也不‘靠天吃饭’了。”杨赵村原支书张克元对记者这样说。而赵风雷和张宗应则有了更为实际的想法,有了自来水,他们的第一步打算是在杨赵村发展养猪产业,第二步想在三年内在杨赵村建起千亩枣园,发展农业经济,彻底改变杨赵村的面貌。但眼下,旱魃带来的阴影尚未完全退却,他们面临的将是一场更为艰巨的抗旱自救战争。

  本报记者齐兴福摄影报道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