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措施促发展 让劳务经济更加繁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8:28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海东是全省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近年来,该地区始终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精心谋划、大力培育,使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2006年,全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6.7万人次,收入15.05亿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其中向省外输出19.4万人次,实现收入7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广大农民通往富裕文明和谐新生活的金色桥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把以西宁市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建成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要求,更为海东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增添了动力。

  拉面馆里话变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第一批化隆回族自治县农民携家带口,到厦门、上海等地开起清真牛肉拉面馆至今,当年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并形成了“拉面经济”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劳务输出品牌。据统计,现在海东农民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办的拉面馆已达13500家,从业人员达9.45万人。

  前些年,在沿海地区的拉面馆还只是“门前支一口拉面锅,小房里几张旧饭桌”,档次低,卫生条件差。现在,绝大多数已装修了门面,更新了设备,安装了空调或电扇,卫生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已实现由拉面馆向清真餐厅的升级。经营品种也有了新增加。主动适应顾客特别是南方人的口味,由过去单一的拉面发展到配菜、米饭、小吃等品种,不光是北方人爱吃,南方人也越来越喜欢上了来自青海的清真饮食,同时,还丰富了当地的餐饮业结构。经营区域也由过去的城乡接合部向社区、市区中心、酒楼、食堂进军。并由过去只经营拉面馆向合作经营、转让拉面馆发展,效益有了进一步增加。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外出的务工人员对发展的前景、今后的生活都抱有美好的希望。

  经过多年的拼搏,外出务工人员普遍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挣了票子,买了房子。劳务经济使他们得到了原来在家乡难以得到的经济收益,有效地改善了自身和家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开拉面馆的务工人员户均月收入一般在3000元到7000元,多的可达数万元,绝大多数已达到小康水平。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仅在西宁市购买的商品房就达八九千套之多。换了脑子,育了孩子。通过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经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获取了市场信息,澄清了模糊认识,锻炼了创业精神。务工人员在市场拼搏中,深深感到没有文化的苦处,认识到干什么都要有文化知识,明白了培养教育好子女才是真正的财富,舍得花钱让孩子接受内地良好的教育,以期今后有更好的发展。拓了路子,创了牌子。在地县党委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二十年的打拼,海东劳务经济已开拓出具有各县不同特色的培训输出之路,并已形成了化隆、循化、民和清真餐饮业,互助、乐都产业工人,平安境外输出等劳务品牌,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落实措施促繁荣

  到去年底,海东地区已向广东省输出25338人,向福建省输出4000余人。谈到鼓励、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海东地委书记王小青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路。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们输出劳务人员带来了契机。当前出现的用工短缺是结构性、信用性、文化性短缺,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分析全国不同地区对劳务市场用工情况的现状和趋势,紧紧围绕市场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调整技能培训方向,发挥好驻外办事处的作用,加强与输出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热忱为农民工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搭建起合作沟通的平台和机制。要教育初高中及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变化,积极参加定向、定岗培训,大胆地走出去就业创业。

  为此,海东准备抓好以下措施的落实。一是扩大跨省和长期输出的数量,尤其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拉面经济品牌和产业工人队伍,鼓励农民工长期稳定在外务工和创业。同时,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城镇建设等有利时机,扩大就地就近劳务输出。二是针对当前劳务用工市场技能性、信用性、文化性短缺的现状,进一步加强输出地和输入地两地间双向技能培训合作、文化沟通和构建维权合作机制,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切实做好对农民工输出前、中、后的服务工作,特别要解决异地办理身份证、务工手续、子女上学和留守老人生产生活及儿童教育困难等问题。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农民的陈旧观念,使他们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五是积极创造条件,使劳务经济成为民营企业家的摇篮,加大对劳务输出的资金支持力度,并开展信用平台建设,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使更多的农民通过创业,成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作者:牛福平)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