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黄禹锡,作假却做出重大科学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11:13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科学史上的歪打正着

  ★ 文/曾东萍 林赛君

  在科学史上,“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并不少见。但因作假而做出重大科学突破,黄禹锡恐怕还是第一例。

  - 1610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土星,发现土星的圆面两侧有好像人耳朵一样的东西,并把此发现记录在文献中——“土星边上有耳朵”。由于当时望远镜的分辨率太低,伽利略没有更深入去观察,因此错过了土星有光环这一重大发现。发现土星光环这一殊荣最终颁给了荷兰科学家惠更斯,他于1659年发现环绕着土星的是一个扁平的圆环。

  - 1781年,赫歇尔首次发现了天王星,但却认为它是一颗“彗星”。此前,曾有多个天文学家观察到它的存在,但一直认为它是一颗恒星,没有进一步考察,后来都扼腕不已。后来经过进一步观测和计算,才发现了太阳系的这第七大行星。

  - 冥王星的发现是更大的荒谬。海王星被发现后,天文学家计算出其轨道有一个轻微的扰动,于是猜测,在海王星的轨道范围之外,还应该有一个未知天体,它的引力干扰着海王星的运动。因此当冥王星于1930年首次被人们观测到时,它很快就被认定为预测中的那颗未知行星。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当时对海王星的轨道计算有误。冥王星太小,其引力根本不能如此明显地影响海王星的轨道。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史上一个屡试屡“败”的著名实验困扰着当时所有的理论物理学家:“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寻找“以太”(源自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绝对参考系)失败。直到1905年,年轻的爱因斯坦告诉大家:实际上并非实验失败,而是“以太”根本不存在。于是,一种崭新的时空观——狭义相对论诞生。

  - 爱因斯坦早在理论中发现静态的宇宙是不能稳定的,但在哈勃发现“所有远处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之前,爱因斯坦也以为我们的宇宙是静态的,为了抵抗引力导致的宇宙“大收缩”,他加入了一个“宇宙常数”。后来哈勃发现我们的宇宙是在膨胀,“宇宙常数”于是被爱因斯坦看作自己一辈子所犯最大的错误。然而,在爱因斯坦逝世半个世纪以后,2003年年初,宇宙“暗能量”被发现,其表现出来的性质正如同当年爱因斯坦“无中生有”的“宇宙常数”一样。

  - 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博特和贝克勒尔在α粒子轰击金属铍的实验中,发现一种贯穿性很强的辐射,当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高能量的“硬γ射线”;1932年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重复这一实验,他们发现这种“硬γ射线”的能量太过强大。其消息在报道中被查德威克看到,查德威克此前已经从理论上预言了中子的存在,发现小居里夫妇所观察到的“硬γ射线”跟他要寻找的中子性质一样。查德威克重复小居里夫妇的实验,一个月后发现了中子,1935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R.W.威尔逊为了改进卫星通讯,建立了高灵敏度的号角式接收天线系统。他们发现,无论如何降低干扰,他们的天线依然消除不掉一种轻微的背景噪声——他们曾一度认为是掉落在天线上的鸟粪造成的干扰。后来,其他科学家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些背景噪音就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这一发现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尽管也是无心之得,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还是获得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者伽莫夫却没有获奖,这成为诺贝尔奖历史上最著名的公案之一。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假如“卵子无性分裂培养出干细胞”这一成果最终也获得诺贝尔奖(事实上不太可能),是不是首选获奖者就应该是作假者黄禹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