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广州街头未见“美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14:30 金羊网-羊城晚报

  某些人的“忧心忡忡”经《羊城晚报》报道而平静

  记忆中,广东人的打扮经历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军装到超短裙,从的确良到莱卡,从军绿、铁灰到五颜六色,从江河一片的共性到标新立异的个性……沿着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邓兆萍和她的父亲———上世纪50年代广州著名裁缝师邓佑的叙述,这一切渐渐清晰。坐在海联路的店里,邓兆萍的娓娓道来仿佛50年的时光,静静地流淌。

  50年完成从流行到时尚的转变

  “那时候就有‘流行’这个词”,1958年,在香港开洋服店的裁缝师邓佑回到家乡广州,这一年,《羊城晚报》刚满一岁。这张报纸从此伴随着邓佑一家,跋涉在服装设计这条路上。邓兆萍说,“流行”是对共性的追求,而“时尚”则是个人对美、对潮流元素的理解。50年走来,广东人渐渐完成了从追从流行到追求时尚的转变。在这背后,是人们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社会宽容度的不断增加。

  上世纪60-70年代,广东人的服装与全国人民一样,以灰、蓝色为主色调,中山装、绿军装随处可见。80年代,T恤衫、喇叭裤进入国门。当时的广东服装多是模仿港澳服装款式,不重视质量。90年代,广东人对服装不但要求款式新颖,而且开始注重品质。这时,服装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东的街头。到了90年代中后期,广东服装步入品牌时代。

  广东成为新流行文化的发祥地

  1998年12月10日登载于《羊城晚报》的这段话,邓兆萍依然记得:从当初喇叭裤被看作不太正经的东西,到她“1987年已经在穿42厘米长的超短裙”,改革开放,率先给前沿地区的广东人衣着和衣着观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首先是广东人的荷包鼓了,再有地近港澳之利,承接大量来料来样加工,广东人的穿着紧跟香港。就在喇叭裤之后三四年间,牛仔裤、波鞋、电子表从广东起始红遍大江南北。而后“蹬脚裤”、超短裙堂而皇之走上街头,广东站在了时尚的潮头。著名学者易中天有一段话很能说明当时广东在流行时尚领域的地位:我原来认为文化和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但后来,我的观点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我发现改革开放头十年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最先穿喇叭裤的地方,那个地方的名字叫广东!当时我们的喇叭裤、牛仔裤、T恤衫、蛤蟆镜、邓丽君的磁带等等都是从广东省广州市的一条街道批发出来的,这条街道的名字叫“高第街”,这个街现在已经衰落了。那个时候确是新的服饰文化,新的大众文化,新的流行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1982年,就有人挑刺,说广州成了“小香港”,说广州许多男青年都有一件美国陆军部队的上衣,忧心忡忡“会否有一股盲目的崇拜狂?除了当美军,便是做香港人”。于是,本报在一版刊登文章《广州街头寻“美军”》回答这个问题:广州街头未见“美军”。广州青年有没有崇洋媚外思想?何止青年有,各种身份的人都有。问题是不应当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也不应当把支流末节的不健康现象看作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主体。

  从赶时髦的跟屁虫到张扬个性

  “上世纪90年代,广东人从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路,开始寻找自己,”邓兆萍说。90年代初,“设计师”这个字眼出现在广东;1995年,广东设计师有了自己的协会,虽然它还只是几个人组成的俱乐部,每人凑几十元钱聚到一起,谈谈时尚。从这时起,广东人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潮流中出现的“波希米亚”、“混搭”、“哥特”等一串“新鲜词儿”,再也没有哪一个像“喇叭裤”那样叫得响一个时代,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时尚词汇。

  “裁缝师”这个词没落了,2002年,坐在北京时装秀场台下看女儿作品演绎的邓佑很欣慰,做自己想做的衣服,这是他一生的梦想。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