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伦理学家做客红网:道德模范最赞袁隆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20:34 红网

  

湖南伦理学家做客红网:道德模范最赞袁隆平

  王泽应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道德楷模

  红网长沙8月20日讯(记者 谢伦丁)一个人该多想想为社会贡献了啥,而不总是计较从社会索取了啥。

  这句话被很多人说过,像王泽应这样逢人便说的恐怕不多。作为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泽应教授教导学生要奉献,撰写文章呼吁职业忠诚,他对奉献这一道德品质,保持着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执著。

  再过几天,由湖南推荐的十名道德模范将参与全国楷模评选。今天上午,王泽应来到红网直播室,与网友畅谈湖南的道德模范,探讨道德的涵义变迁和现时代的楷模标准。

  湖南道德模范最赞袁隆平

  “这一次湖南省评出的全国道德楷模候选人中,包含了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等不同类型的典范。”王泽应认为道德是分层次的,他们每一个人的道德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他们共同组建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精神。“要说我对谁最关注,还是袁隆平、洪战辉、文花枝他们这些老典型。”

  “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就想,如何才能解决我们中国这么大国家人口吃饭的问题,这样的朴素的观念支持他走到了今天。”王泽应认为,袁隆平的卓越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上,更成为道德标杆。“他集合了优秀农业科学家的品质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

  简单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人民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样的境界在袁隆平身上非常突出的”。王泽应盛赞他对科学孜孜不倦的求索,对真理的探究,对自己从事的科学门类和农业的热爱,给我们树立起了一个敬业爱岗的标杆。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道德楷模

  “普通人可不可以成为道德楷模?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王泽应乐观地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道德楷模,圣人并非远在天上,道德楷模并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些人的事迹就是在平凡当中见伟大。

  “只要我们大家真心诚意地向道德楷模学习,我们就能够成为那样的人物。”在王泽应看来,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道德建设都是不圆满的,健全的道德永远是一种理想,就像叔本华的一句话,道德是社会的稀缺资源。

  “我们现在的道德模范,在大众的预期中被加进了一些理想性的因素,他们也许只是在某一个方面做得比我们好。”这也正好反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道德永远是不足的,至善才是远方的呼唤。

  说到自己,王泽应谦虚而诚恳地说:“在道德上,我做得还很不够,但是我有决心向我们中国历史上那些已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楷模学习,也愿意向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楷模学习。”

  培育孩子要“爱在心中”

  “如果说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事关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青少年的道德建设就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让王泽应关切的是青少年的成长。“我国有两、三亿的青少年,这一部分人的道德建设如何,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前途。”

  他说,当今社会的道德建设,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我们现阶段处在一个由计划向市场,由农业向工业,从封闭向开放的社会转型时期,可能有些老百姓有些迷惘的情绪,道德意识有所减弱。

  “这势必不利于我们青少年的成长和道德观的形成。”王泽应接触过不少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养尊处优,很少有父辈那种艰苦向上和奋斗的精神。按照教育学的理论,再富不能富孩子。王泽应认为,教育孩子,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不能溺爱,溺爱不是真正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对自己的孩子,“该他做的事情,我就要他做”。王泽应把这种教育方法叫做“爱在心中”, 孩子犯错误,该批评的就批评。

  同时,王泽应还呼吁,每一位家长、老师,还有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努力做道德的表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帮助青少年成长。

  相关链接:

  王泽应,男,1956 年生,湖南祁东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系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池田大作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中心兼职研究员。

稿源:红网 作者:谢伦丁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