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血缘的亲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3:25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编者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胶州市张应镇,有个青岛市孤残儿童养护基地。平时,孩子们分散在各个家庭寄养,市儿童福利院的护理专家、保健医生等则定期对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病残儿护理、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多年来,这里的群众用颗颗爱心,无私地哺育着孤残儿童,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和谐乐章,撑起了人与人互相关爱友善的一片蓝天。目前已有三个村共139个符合标准的家庭累计寄养了196名孤儿,使这些不幸的孩子过上了受宠爱的、有尊严的正常生活。

  本报记者梁学勇本报通讯员孙勇赵法文刘振华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身患残疾,出生后就被亲生父母无情抛弃;

  有这样一群普通的农民:虽然非亲非故,却纷纷敞开博大的胸怀,全身心庇护孤残儿童的康复与成长。

  真情交融,爱心传递。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胶州市张应镇的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张应孤残儿童养护教育基地去体验这份超越血缘的亲情吧。

  在过去,残疾孤儿被父母抛弃后,都是由儿童福利院集中养护,这种集中寄养的方式,是不利于孤儿的身心健康的。因此,从2001年开始,我市儿童福利院选择在民风淳朴的张应镇建立了全国第二家“孤残儿童养护教育基地”,探索并实现了残疾孤儿家庭寄养的新方式,使这些不幸的孩子过上了受宠爱的、有尊严的正常生活。

  蓝心生患有先天性自闭症,除了砸东西就是打自己。为了防止他夜间自伤,妈妈睡觉时还要把自己和他的胳膊拴在一起

  采访那天,我们来到张应镇东张应村的赵玉洪家。在这个殷实的家庭里,寄养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患有先天愚型的13岁女孩媛媛,一个是患有先天性自闭症的14岁男孩蓝心生。平日里,赵玉洪负责打理店里的生意,而妻子张美丽则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两个孩子身上。

  相比较而言,媛媛还算老实,但心生的顽皮就很出格了。这个孩子没有思维,不会说话,左耳还残缺。每天除了几个小时的短暂睡眠,就是无休止的折腾,谁也拦不住。他能把家里的茶碗砸得没一个带把的;能把几棵梨树糟蹋得没一棵结果的;他们家经销摩托车,可稍微不留神,他就把新车的商标给撕了。

  张美丽说,照顾这个孩子的确难,日常生活中,除了时时提防他搞“破坏”,还要学会时时处处通过他的动作和表情,猜测他的内心感受。一次,心生忽然挥动双拳拼命击打自己的脸颊,张美丽便揣度他是感冒了头疼。夜里,给他服药后她又怕睡着了,心生再次自伤,就找来绳子,小心把自己和他的胳膊拴在一起。这样,心生有点动静,她就可以马上醒来。村干部告诉记者,寄养孩子6年来,张美丽没出过一次远门,没睡过一次囫囵觉,人也整整瘦了20斤。

  说实在的,像蓝心生这样的孩子,恐怕是任何家庭都难以忍受的。赵玉洪和张美丽也同样打过“退堂鼓”。今年“十一”,他们的大儿子要结婚了,为了避免心生毁坏新家具,夫妻俩前些天找到了基地工作人员,托他们暂时带养心生。但孩子前脚出了门,夫妻俩就后悔了,仅过了3个小时,又把孩子接回来了。赵玉洪说,孩子没爹没妈已经够可怜了,我们既然收养了他,就要对他负责呀,不能让他到别人家里受了委屈!

  在基地,像张美丽这样用自己一腔真情照顾、疼爱孤儿的父母比比皆是,每一个寄养孤儿的家庭,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在西张应村,有个村民叫王金德,今年4月,他抚养了一个患有小头畸形的3个月大的孤儿。就是这样一个残疾孩子,老王和老伴也非常疼爱。为了让他健康成长,老王还特意制定了孩子的生活日程表:喂饭为每4小时一次,夜间从不间断;每天带孩子外出游玩两次;每天中午给孩子洗澡等等。如今,小家伙能扶着站立了,也牙牙学语了,还喜欢“咯咯”地笑。用老王的话说:他就是个自己的“开心果”。在给基地的半年养护总结中,老王还把自己的体会总结了四句话:“用爱心领养孩子,用良心对待孩子,用耐心伺候孩子,用真心教育孩子。”

  “我已经让他能够站立和说话了,我还要让他长大后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和工作!”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是很难相信眼前的强强——这个“徐动、痉挛”双料的脑瘫患儿不断康复的现实。

  5年前,6岁的强强刚到范永芹家中时,不会坐、不会笑,不会吃东西,甚至喝口水都怕呛,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孩子能存活下来。而如今,他不仅长成了健健康康的半大小伙子,而且可以扶着物体站立,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学会了认字和简单的算数了。

  那天,我们走进东张应村村民范永芹的家门,看到范永芹和强强正盘腿坐在床上做康复训练。强强看到来了客人,显得非常兴奋,拽着窗棂就站了起来。看到日益康复的强强,范永芹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和欣慰:我这5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范永芹介绍说,早期的时候,她天天用录音机、图片和拼图板,一字一句地教着强强说话,终于使强强在7岁那年第一次喊出了“妈妈”。从2004年开始,她又着手对强强进行康复训练,每天3次放着音乐为强强按摩,同时教他学习站立。强强天生容易紧张,一紧张就四肢抽搐,范永芹和家人就不时逗着他笑,使他放松。平时,范永芹如果在院子里干活,就把强强带在身边教他算术。如今,强强如果要大小便,会明确地告诉妈妈;妈妈喊腰痛,他知道过来帮着捶捶;如果扶着物体,他已经可以站立5分钟了。前几天,他还让妈妈去基地,要个弟弟回来做伴呢。

  范永芹说:我家强强可聪明了,下一步,我不仅要训练他学会站立和行走,而且要争取让他学会使用电脑。我有信心让他长大后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和工作。

  是的,在寄养家庭的悉心护理下,许多生命的奇迹在这里诞生。基地最大的孩子赵清是一个先天性脑积水患者,日常不能走路,一直坐在轮椅上,全部生活都要靠别人照顾。按照正常的医学标准,像她这种情况一般只能存活到14岁左右,而赵清今年已经21岁了。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这里已经有35%的孩子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70%的脑瘫患者能够进行眼神交流,甚至还有部分孩子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

  朝夕相处、视同己出。孩子们跨国远行的时候,就是家长们最揪心的时候

  随着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孤儿的生活和信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因此,美国、荷兰、瑞典等发达国家的一些爱心人士也闻讯赶来,展开了跨国间的爱心传递行动。这几年,仅张应镇,就有28名轻度残疾孤儿被外国家庭收养。面对孩子到国外的新家生活这件事,村民们都是赞同和支持的,他们认为,国外收养孩子的家庭条件要比这里好许多,孩子们去了应该过得更幸福、更快乐、更有前途。话虽然是这么说,但真到了朝夕相处、视同己出的孩子们真正离开家的时候,又是他们最揪心的时候。

  这几天,东张应村的张进林和妻子宋兰花接到了通知,她家收养的安青俊已经被一对美国夫妇认养,即将离开家了。宋兰花说她现在的感觉就像丢了魂儿一样,一提这事儿,心里就“嗖嗖”地发抖。

  安青俊今年11岁,患有“马蹄足外翻”,通过手术已完全康复了。来到张家6年来,一家人和和美美,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他们家这几年连续收养了4个孤儿,其中一个2岁的女孩文文已经送去国外的家庭了。张进林说,我们待这些孩子就和自己亲生的一样,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一旦孩子走的时候,真是不舍得啊。如果对方家庭不愿意公开自己情况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出去后,很快就会把我们忘了,也永远不会回来了,想想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其实,孩子们也早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没有一个愿意离开的。像安青俊这么大的孩子已经很懂事了,当爸妈告诉他要去国外的消息后,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坚决拒绝,而且只要家里来了生人,他就赶紧躲起来。在爸妈苦口婆心劝导下,他又开出了一系列的条件。比如:要带妈妈一起去;必须天天打电话;每年回家一次;满18岁就回来等等。眼下,安青俊的情绪倒是稳定了,但真到走的时候,还不知道要费多少周折呢。

  在孩子去往国外的家庭中,刘才海家另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他收养的孩子叫张金生,2004年被美国一位学者认养。这个叫约翰的美国人非常开通,经常鼓励孩子和原来的爸妈通过网络与信件定期交流。去年“五一”期间,约翰还带着张金生回来住了一个多月。在这里,约翰为村民的淳淳爱心所打动,还投资建立了一个农产品种植加工厂呢。

  政府今年要给孤儿们建“新家”,为他们提供医疗、康复、就业、居住的一体化服务

  在采访了众多家庭后,我们回到基地办公室,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交谈,全面了解了这里的整体情况。他们介绍说,2001年基地刚成立时,仅有一个村的17个家庭收养了33名孤儿。而随着爱心的广泛传播,目前,已经有三个村共139个符合标准的家庭累计收养了196名孤儿。这些孩子最大的21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其中98%为残疾儿童。

  平时,孩子们分散在各个家庭寄养,为了提高寄养家长护理、教育儿童的能力,市儿童福利院的护理专家、保健医生等定期对工作人员和家长进行病残儿护理、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同时,基地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了档案,从孩子的基本情况、康复要求,到对寄养家庭的考核、奖惩、培训、随访等情况一一记录在案,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为了让孤儿们有个美好的未来,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政府今年还将投资2600万元,在张应镇建设“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张应寄养儿童康复中心”,这个项目已列入国家民政部蓝天计划,主要为孩子们提供集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就业、居住为一体的系统服务,以真正使这些孩子既得到家庭温暖,又能得到专业的康复教育帮助。

  一个个浸染着爱的故事,定格为美丽岛城最和谐的画面。

  在这里,人性的光辉得以彰显。爱,无边无际。

  其实,这些曾经不幸的孩子一直被爱包围。而这,也成为青岛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