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姐妹花同登“杰青”候选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3:29 大洋网-广州日报

  

西关姐妹花同登“杰青”候选榜
记者黄嵩 摄

  广州杰青评选活动启动后,来自西关的一对姐妹花,分别由不同的行业单位举荐,一同当上杰青的候选人。这对年龄相差仅两岁的姐妹,在努力拼搏事业的同时,多年热心公益,至今已捐善款600多万元。她们用行动来诠释当代优秀青年的新标准——既要有所作为,更要回报社会。

  文/记者 张顺美、林洪浩

  通讯员 梁祯、郭军励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对西关姐妹——姐姐谢小夏、妹妹谢小云,姐姐被荔湾区推荐,妹妹则由私营企业协会举荐,倾听了两位候选人的心声故事。

  不要“铁饭碗”独自闯天下

  1993年,正是研究生“贵得要命”的年代,谢小夏从天津大学技术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回到广州,当时90%的同学都进入国家机关和大型国企享受安稳舒适的“铁饭碗”生活,她却走进了父亲在老城区创办的个体企业,在充斥着机油味的厂房当一名开单员。1993年年底,谢小夏在父亲的鼓励下,拿着父亲给的1万多元和一家位于和平东路的小店铺,干起了洗洁精行业。当时,小夏“半路出家”,在技术顾问的指导下研究洗涤剂配方。洗涤产品研发出来后,第一天,无人问津;第二天,有街坊来拿走了试用品;第三天,她得到第一笔4.5元的收入……

  和姐姐相比,妹妹的路走得比较顺利。“爸爸的想法是两姐妹一人‘拉一辆车’。”1995年,妹妹从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毅然走进了父亲的企业,并且很快就表现出出众的管理水平,逐渐成为公司经理。

  做善事就像穿衣吃饭

  尽管两姐妹各有所长,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每年区里组织慰问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她们都会出钱出力。

  姐妹俩喜欢做善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她们的背后有一个同样热爱公益事业的父亲——“电焊机大王”谢仲馀。20多年来,谢仲馀默默地为孤寡老人、伤残军人做好事。迄今,他给驻军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捐物超过800万元。

  “父亲是个好榜样,从小就教育我们要为仁向善,要报答社会。”谢小夏说,1987年,父亲的事业走上了轨道,他就冒昧地拿出了1000元捐给街道的老人院。“虽然那一次爸爸没有亲自到老人院看望老人,但从那以后,每年过年爸爸都会到老人院捐赠。”妹妹小云说。两姐妹就在父亲纯朴的慈善观潜移默化之下慢慢成长。

  姐妹俩做公益事业已经成为习惯,随时随地看到想到都会很自然地要为有需要的人做点什么。更让人觉得敬佩的是,姐妹俩一直以来都很注重照顾失业人员和转业军人,扩员招聘时首先考虑国企下岗工人,目前企业有30%的员工是下岗工人。

  谢家热心公益,获奖无数,授予他们公益事业和突出贡献的奖状奖杯奖牌多得要用一个十几米长的柜子装。

  穿街过巷了解民情

  姐姐是广州市政协委员,妹妹是荔湾区人大代表,可她们平日不去美容院,不爱买衣服,一有时间就穿街过巷,了解民情。“近期到基层去调研时,总听到有人埋怨没钱买菜,其实只要好好安排,钱少一点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姐妹花持家有道,自称是“西关劳动妇女”。姐姐古老技术,已养成在家自制米醋、酱油、豆芽等传统妇女的生活习惯。早前姐姐把自创的10元菜谱拿到妇联和街道向大家推荐,很受欢迎。最近,她又自创了近十款5元廉价健康食谱。

  两姐妹说,以后还会一直坚持做善事,就像做自己的事业一样,用心去做,认真做好。

  全国杰出创业女性、岭南地区“三八红旗手”、羊城公益公德百星……姐妹花有着数不清的耀眼光环,然而她们对于自己的事迹只是寥寥数语带过,讲起自创的廉价健康食谱时则眉飞色舞。她们有着传统“西关女子”聪慧内秀的气质,也有着现代女性敢于拼搏,热心公益的风尚,她们还反复告诉记者,现在做的都是跟在政府后面“拉衫尾”,父亲说根本评不上杰青的,最紧要踏实工作。这一席话让人动容。

  记者手记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