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最后的煤饼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3:35 钱江晚报

  二三十年前,做煤饼还是一个“主流”行业,满大街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店面,那个时候,家家户户也离不开煤饼,每天都用它来生火做饭。因此,很多人都有过挤来挤去买煤饼的记忆。而今,随着天然气的普及,用煤饼的人越来越少,曾经在老杭州城内生意红火的煤饼店也难觅踪影。煤饼,正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杭州的邮电路上,还有一家煤饼店,这是闹市区仅存的一家。作为杭州最早的煤饼店之一,连店里干了三十年的老职工都说不清它究竟创办于哪一年,而像这样的店,如今在杭州已经很难找到了。

  在这个高温天里,记者走进煤饼店,和煤饼工人一起铲煤,亲历制作运送煤饼的酸甜苦辣。

  新闻现场

  十分钟,坐着汗流浃背

  上午9点多,当天杭州的最高气温超过37℃。这样的气温,对杭州来说,很寻常。

  就在这样一个早晨,我走进邮电路4号的煤饼店。

  机器“轰隆隆”响,一名工人在后面奋力地用铁锹把煤往机器里倒。店里负责开票的章仁富师傅告诉我,每天上午是一天里最忙的时光,好多师傅都出去送煤饼。

  考虑到我是第一天“上班”,老师傅先让我在店里学习一下操作流程。这时,我也得以仔细观察煤饼店——这里大约200个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一楼为生产车间,二楼为工人住宿。车间靠近门外堆着从塘栖运来的煤,旁边是两台做煤饼的机器,其中一台正在运转。

  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一个个煤饼从机器里吐出来。车间的里面堆着一筐筐分装好的煤饼,占据着大量的空间,越发显得车间的狭小。

  在我刚到参观,还没开始干活的头10来分钟,闷热的房间已让我浑身是汗。

  正在干活的是来自安徽的陆师傅,今年40多岁。光着膀子的陆师傅干活时不怎么说话,只是麻利地挥舞着铁锹,每锹都是满满当当的。离陆师傅不远,是来自江山的刘师傅。刘师傅要把传送带上做好的煤饼分装到塑料筐里,每筐24个,这叫拣煤。

  刘师傅干活时,背对传送带,左手往后一推,四只煤饼已集中在一起,双手拿起,4只煤饼已经整齐地码在塑料筐内。不一会的工夫,一筐就装好了。

  店里人告诉我,这个活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还要有点技术的,店里就刘师傅装煤饼装得最整齐。跟刘师傅一聊,他憨厚地笑着说没什么,“干这个已经有10多年了,熟能生巧嘛。”

  一刻钟左右,10筐煤饼装好了,陆师傅把这些煤饼拉到一旁去过磅,这也是一道必需的工序。由于店里光线昏暗,过磅时,章师傅要拿着手电筒才能看清楚重量,在已经装好的煤饼上,章师傅又添了一些,正好凑足300斤。

  陆师傅把煤饼搬上了一辆三轮车,准备送出去,临走前,他还灌了满满3大瓶水。这车煤饼的终点站是茅家埠。

  “这么远?”我发出一声惊讶,结果店里的其他人都笑了,一位刚从外面回来的老师傅笑着说:“我早上6点多就出去送了呢,现在才回来。”

  陆师傅刚骑着三轮车出去,章师傅就在车间的小黑板上,记下了陆师傅的“产量”,300斤。

  铲起煤,铁锹竟然这么重!

  看着店里另外一台闲置的机器,我的手有些痒起来,主动要求干活。结果章师傅告诉我,这台机器已经很老了,大家都叫它“老奶奶”,用它生产出来的煤饼尺寸相对比较大,一般是客人有要求的时候才会动用。

  终于,在等待10多分钟后,章师傅安排我替正在做煤饼的马师傅打下手。我兴冲冲地拿起铁锹,结果刚一拿,心里就凉了半截:原来师傅们挥洒自如的铁锹竟然这么重!鼓起一口气,我把铁锹铲进煤堆,把满满的一锹煤颤巍巍送进机器里。这一幕,让不少师傅笑了起来。

  调整好分量之后,我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动作渐渐加快。正当我以为自己找到感觉的时候,我被“教训”了一顿:在一旁看的章师傅发现情况不对,他大声对我说:“不能光铲煤堆里的,机器下面的煤渣也要及时清理,不然会卡住的。”

  “机器后面的煤也要铲,煤堆得多了,机器站不住的。”

  “不能光铲干的煤,湿的也要搭配一些,这样做出来的煤饼才会不松不散。”

  ……

  一连串的话,把我弄得手忙脚乱,一旁拍照的摄影记者更是发现情况严重:“快点,机器里的煤快没了,赶紧加煤啊!”

  几分钟下来,我已经累得直喘气。也许是看不下去了,章师傅边教我,边拿起铁锹帮我铲煤,连会计大姐都上来帮我给煤堆洒水。

  有两个人帮我,速度马上快了许多。不过几分钟后,马师傅还是笑着朝我走过来,“你先歇会吧,我来做。”

  烈日下,他不停地直起身蹬踏板

  做完煤饼,我跟一位姓陈的师傅一起送货。也许是我刚才“文弱”的表现,这次煤饼店特意派给我任务,送货地点最近,把600斤煤饼送到清泰街,步行过去10多分钟。

  帮陈师傅装好车,我自告奋勇要骑三轮车,结果他不让:“很累的,而且你不熟悉这车,骑起来也很危险。”

  于是,他在前面骑,我在后面跟。

  虽然我没有骑着装满600斤煤饼的三轮车,但看得出来,陈师傅骑起来相当吃力。烈日下,他不停地直起身用力蹬脚踏板,即便如此,连行人走路都比他快。而且每每遇到左转弯的绿灯时,陈师傅都要下车,使劲推着车子走,“太慢了,如果骑的话这样一个红绿灯是过不去的。”他说。

  到达目的地——清泰街一家饭店后门时,已经是20多分钟过去了。

  停好车,陈师傅把一筐筐煤卸下来,放在门口的一台秤上,他告诉我,一般送到之后,对方都要重新称过重量。因为这台秤比较小,一次最多只能称4筐,我们只得分批称重,等对方确认后,再帮饭店把煤饼拿出来码好。

  新闻纵深

  煤饼店:

  一个行业的背影

  二三十年前,煤饼业还是一个很兴旺的产业,那个时候许多居民家里都用的是煤炉。在制作煤饼多年的工人们眼里,那是多么辉煌的岁月啊。

  “那个时候,煤饼店多着呢,光是上城区就有20多个点,元福巷、望江门、通江桥和劳动路上都有。”一位老师傅告诉我,虽然煤饼店多,但由于需求量大,煤饼店也保持着不小的产量。

  如今,随着煤气的普及,煤饼的使用也逐渐减少。

  “眼看着许多煤饼店搬迁、消失,我们的业务量也逐渐萎缩。”章师傅说,天冷的时候还稍微好些,一天产量有十三四吨,但像这种大夏天的,一天的产量只有几吨。而在这其中,居民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大多数用煤饼的是茶楼和饭店等。

  说起那早已时过境迁的繁华,大家一时间都有些黯然。安徽的马师傅说:“我20多岁就来杭州了,辗转过很多煤饼店,都可以说是见证了整个煤饼业的兴衰啦。”

  一位老奶奶的到来,让店里的气氛活跃了不少。她笑着和师傅们打招呼后,让人送100斤煤饼到她家里去。

  和老奶奶聊起来,她告诉我:“这么多年,习惯用煤饼了,而且这个比煤气便宜,再加上我们老年人用煤气总是怕出事情,还是用这个安全。”老奶奶说,用一块煤饼,可以烧好几壶开水了。

  不过,煤饼店的师傅告诉我,像老奶奶这样的用户真的是少数了,居民来买最多也就百来斤。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也在不断翻新,用煤饼的人在这几年肯定会迅速减少。

  伴随着业务量的萎缩,是生存的艰难。店里一位老员工说,本来利润就很微薄,业务量急剧减少后,除去人工、水电、房租,煤饼店的日子过得“很辛苦”。

  新闻链接

  “气”势汹汹

  大量使用煤炭,带来的是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率低、热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与杭州市这个风景旅游城市的环境保护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抵触。而天然气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效、洁净的能源,作为化工原料及燃料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天然气作为燃料与煤炭相比,可减少二氧化硫、粉尘排放量100%,氮氧化物排放量50%。

  1990年杭州市实行 “煤制气”工程,向杭州市区供应人工煤气。到1991年,管道人工煤气的用户发展到1万多户。2001年杭州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时,已经拥有管道人工煤气用户近20万户,液化石油气的用户也有20多万户。

  现今,杭州市燃气集团的天然气供气范围,已覆盖杭城五大主城区和滨江区等区域。并且,近几年新增道路燃气管网数在100公里/年以上,新增燃气用户数在2.5~3万户/年。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