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词汇”冲击波——二○○六年度新词汇出炉引发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4:58 大河网-河南日报

  □刘丹刘颖

  “晒客”、“丁宠家庭”、“奔奔族”、“半糖夫妻”等“出没”于网络、媒体上的“另类词汇”,出现在日前公布的2006年度171条汉语新词汇中。此信息一经媒体公布,如投石击水……

  新词:时代的文化符号?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列出了171条汉语新词语。这些新词汇主要是国家语委等部门从30多家媒体用词中收集而来。除了国家重大事件类,还包括:文娱新闻事件类,如“裸替”(裸体替身)、“职粉”(职业粉丝)、断背(同性恋)等;网络化特色类,如“晒客”(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等展示在网上与他人共享的人群)、“丁宠家庭”(不要孩子,把宠物当孩子养的家庭)等。此次公布的171条新词汇中,还有许多词语的产生充满了“创意”成分,如:奔奔族(东奔西走玩命工作的族群);半糖夫妻(婚内分居的夫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人士说:“今年我们尝试着先公布171条,并不意味着一年新产生的词汇只有171条。”他说:新的语言现象是特定时代变化的文化符号,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要把语言看作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看作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前,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了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对国内7所高校的网站BBS用语统计而成的“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行榜”,和网络联系密切的如“顶”(支持)、“马甲”(意为“身份”)、“沙发”(回帖第一人)、斑竹(版主)等词使用频率非常高。数字(字母)缩写也成了网络一道风景,如918(加油吧)、7456(气死我了)、PM(拍马屁)……

  新词汇为何呈现广泛传播之势?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导、教授戴耀晶分析:一方面,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非常活跃,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新词汇是一个时代生活的鲜活反映;其次,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受到国外语言文化冲击不可避免;随着电脑普及率日益提高,简约而俏皮的网络语言成了网民的常用语。

  做“导游”还是“警察”?

  一方面是有关部门公布年度新词,一方面是一些专家学者和社会人士对新词提出“质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人士表示: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把语言看成一种国家资源,甚至和矿产资源、水资源一样重要,要珍惜它、爱护它、利用它、开发它,并引导社会语言生活逐渐走向规范。有关人士认为,“在语言问题上,我们应该做‘导游’,而不是‘警察’”。

  教育部有关人士强调:我国的语言生活方式发生的变化大,词汇的新变化多。有计划地对汉语新词语进行动态跟踪考察,不仅具有社会语言学价值,而且有语言词汇学意义。

  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词典编辑室主任陈崎表示:教育部公布的171条新词,与其说是“新词汇”,不如说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这些新词的特点是与社会生活贴得很近,但词语有一个自然淘汰和流传的过程,如果一个词非常生动、形象,会“沉淀”下来,成为固有的新词,反之会昙花一现。

  如何面对“新词”?

  面对五花八门的新词,我们如何保证规范语的使用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刘志基教授表示:语言的生长是一个自然现象,词汇和语言起到的是一种交际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新词汇会层出不穷,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在人际交流或使用中,词汇的流传和淘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词语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无需过多地对其加以干涉、引导。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家胡申生表示,文字、词语说到底是思想的载体,其背后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如何辩证地看待新词汇,如何与活跃于网络、善于使用新词汇的青年群体进行沟通,弘扬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⑥2

  来源: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