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雾中之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5:09 杭州日报

  

长白山天池——雾中之玉
长白山天池——雾中之玉
本报记者 王毅 发自吉林长白山天池

  作为本次活动东北方向的信使,我们来到吉林省二道白河镇,向驻扎在这里的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旅游管理局转交了《邀请函》。在详细了解了“中华名湖西湖秀”活动后,管委会负责同志对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活动意义非凡,让中华名湖之间联系起来,宣传、保护名湖,为建设一个绿色家园共同努力,你们杭州西湖带了个好头啊。”随后,管委会负责同志微笑着对我们说:“上山去看看吧,如你们所说,那儿我们也视为珍宝之湖。”

  湖水此时仍在我头顶2000多米的高处,积雨云盘踞在头顶。而我们谁也没有料到,两小时之后我们就走进了长白山的那片云水之中。

  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缘由,游客到达长白山天门后,都必须换乘景区环保游览车上山。盘山公路上看不见任何私家车和单位用车,尽管只有双向两个车道,通行秩序依旧良好, 37号大巴士迅速带领我们到达第一个换乘中心。

  在这里我们改乘景区统一安排的越野车,登上海拔2700多米的主峰。越野车司机都这般装束:黑西装、黑领带、墨镜,一副专业保镖派头,也多亏他们娴熟的技艺一路保驾上山,他们每天山上山下穿梭十六七趟。

  一条路,一个急转弯之后,忽然没有了山上常见的岳桦林。那种短曲多枝,树皮节理斑纹的岳桦树消失得无影无踪。高度计显示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2000米,没有树木能在此高度以上生存。不过这里的苔藓地带惹人欢喜,据说每年六七月份开满了各色鲜花。

  阳光刚刚还在头顶,此刻已经移到了眼下。我们到了积雨云里,低处的长白山天池气象站正在一束透过云层的光柱里熠熠生辉。长白山顶年平均降水量1333毫米,年蒸发量只有450毫米,这也是天池湖面常年保持固定高度的原因。中午1点左右,阳光彻底不见了,雨雾毫不客气地笼罩在我们以及它的客人们周围。此刻能见度在15米左右,深藏火山口底部的天池毫无踪影。

  风从谷底吹过来,把我们夏装里面的一点点温度带上天空,气温降到了8摄氏度左右。在顶峰周围保持景区秩序的武警官兵们常年披着棉大衣,冬季周围环境将变得更加恶劣。(下转第11版)

  (紧接第1版)据了解,这周围的火山最近的一次喷发是1702年4月,至此之后再没有大规模喷发。雨水、雪融水在火山口中汇集成湖。以前火山喷发出来的灰白色玻璃浮石堆积在山顶上,再加上这里每年的积雪长达9个月,远远望去一片银白,故称之为长白山。

  迷雾里有人在祈祷,有人在高喊,更多人朝着可能天池出现的方向等待着。忽然,雾中的声音统一起来“快快,那儿,那儿”,东北话,北京话,上海话,朝鲜语,所有的方言、语言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天池碧水出现了。那种好运,也是一种幸福感,让一对情侣迅速拥抱在一起。

  此时此刻,抽空了雾气的山谷,显出本色。硫磺般的黄色岩石,合围成一个椭圆。峭壁之下,那水在海拔2150米处平静地躺着,没有声音,没有波澜,碧玉般反射着天空中那些纯净的光线。天池平均水深200米,中心深度超过300米。谷底除了水之外,就是巨大的岩石,没有一草一木,但是,却不时听到有人说,看到怪兽在池中游水。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除了看到过一只黑熊在池边洗澡外,没有发现任何动物。

  不过,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深究天池的秘密,几分钟后雾气重新聚集在火山口,天池又消失了。我向高处走去,雾中有人出现,他穿着重装,犹如武将来临。走近才发现这是个景区的清洁工人王楠,他穿着雨衣显得魁梧无比。他巡游了一圈发现不少被游客遗漏的杂物,以塑料袋和轻便雨衣的残骸为多,黑色垃圾袋已经快装满。王楠说:“有垃圾桶,人也都往里面扔,但没办法还是有遗漏的,那就得我们来拣。”

  王楠走过,褐黄色的沙砾上再没有刺目的色彩。临走时,我问了王楠一句,杭州来过吗?他说了好长一段话,讲给我一堆的杭州印象。他说,以后也许会到西湖边找一份其他的好工作。开始下雨了,我们走出云层,阳光又回来了,再望一眼长白山,我们继续寻访名湖的旅行。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