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是历史上首任“东道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5:24 大河网-河南商报

  昨日,商报提出“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您知道多少”的问题后,不少市民给出了答案。

  几位市民打来电话,提供了待价而沽、刻舟求剑、程门立雪、天花乱坠、刚愎自用、探骊得珠、各自为政、上下其手等成语。

  ■商报见习记者刘鹏

  郑卫之音是靡靡之音的代名词

  郑卫之音,出自《礼记·乐记》,原文:“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魏文侯问子夏:“我听古代音乐,既高雅又正统,往往担心自己会睡着,因为听起来觉得很疲倦;而听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时则不知疲倦,虽然郑、卫之音乐被认为是淫靡之音。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的差别就是如此吗?”

  郑卫之音是靡靡之音的代名词。

  郑人争年比喻争论的事情无意义

  郑人争年,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郑人有相与争年者,一人曰:“吾与尧同年。”其一人曰:“我与黄帝之兄同年。”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耳。

  译文大意:郑国有两个人争论,谁更年长。一个人说,自己的年龄大,与尧、舜年龄差不多;另一个说,我和黄帝的哥哥年龄差不多。他俩就这样无聊地争论着,都不愿意示弱,最后只好以最终停下来的人为胜者。

  这个成语比喻争论的事情既无根据,又无意义。

  东道主郑州是首任“东道主”

  东道主,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的烛之武对秦穆公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意思是说:让郑国独立存在,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当时郑国在秦国东方),秦国使者来来往往,让郑国供应他们的资财食用物资,对于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东道主”最早即用来指代郑州,可以说郑州是中国历史上首任“东道主”。从此,“东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称,而且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在他人之后

  望尘莫及,出自《后汉书·赵咨传》,原文为: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译文大意:东汉时期,赵咨受命为东海相,上任路上经过荥阳(属郑州)。荥阳县令曹暠同他相识,等候在路上,专程迎接他,想请他在荥阳稍事停留,彼此谈谈。可是赵咨的架子很大,见了曹暠,连车子也不下就走了。曹暠想送他到城外的十里长亭,不料赵咨的车子走得很快,一会儿只见车尘不见车影了。

  望尘不及,后来演化成“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在他人之后,亦用作谦词,表示自己和别人相差很远。

  (欢迎读者继续提供成语,我们的联系方式是:0371-65582345;QQ:65582345;Email:hnsb@vip.163.com)

  来源: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