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古城申遗背后的文化诉求之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6:30 长江商报

  千年古城将疏散5.5万居民 投资约50亿修建三国文化城

  本报记者 刘飞超 文/图

  █核心提示

  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荆州古城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荆州市日前对外宣布,将疏散古城内的5.5万居民,并投资约50亿元在古城内修建三国文化城。

  疏散古城内过多的居民,对古城进行保护,得到了文物保护部门及专家学者的肯定和提倡。

  而修建三国文化城的规划,却在学术界引起争议。长江大学教授、湖北省炎黄文化常务理事魏昌认为,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不应该是孤立和单一的,城内修建三国文化城,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对比三国对荆州的短暂影响,荆州城中修建任何复古建筑或者复古遗迹的主题,都应该是楚文化”。

  荆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频表示,荆州古城疏散居民、兴建三国文化城,以此为申遗增加砝码,这一切都是申遗的基础性工作。荆州古城一旦申遗成功,带来的将是全世界的声誉,“当然能带动荆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卸甲山上,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8月4日,荆州古城新南门内,关羽祠在此奠基,山上的白线划出了关羽祠的具体方位。两年后,一座占地约1.7万平方米的新关羽祠将在此落成。

  几百年前,明朝人在此修建关羽祠,后在日军侵华战争时期毁于战火。虽然如此,卸甲山上供奉关羽的香火一直未断。荆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频认为,复建关羽祠顺乎了民意。

  事实上,复建关羽祠,只是一个宏大规划中的微小工程。这个宏大规划,就是在荆州城内修建“三国文化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视为这座千年古城的一个飞跃机遇。而要实现这个飞跃,摆在荆州眼前的一个迫切任务,便是搬迁城内5.5万居民,为建设“三国文化城”开道。目前,荆州市文物局已将相关规划方案递交湖北省文物局,并将送达国家文物局最终核定。这个巨大的工程,已箭在弦上。

  无论是5.5万居民大迁移,还是将要投资约50亿元修建“三国文化城”,外界所真正关注的,还是这种做法能否真正开发荆州整体的旅游潜质,并提升它的旅游品牌?

  5.5万人外迁

  至2002年,荆州古城内人口已剧增至11.7万,平均人口密度达223人/平方千米,其中近20%用地人口密度高达800人/平方千米,高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对荆州古城进行人口疏散保护的想法,酝酿已久。

  “早在10多年前,就有国内的文物保护专家在考察荆州古城之后叹息,荆州古城如若不再对人口进行控制,将成为一座废墟。”荆州区文物民族宗教旅游局局长张咏才说。

  “荆州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的现状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长江大学教授、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魏昌说,荆州城是我国南方目前难得的完璧,但目前城内高大的建筑就像在城墙这个巨龙身上横插了几把钢刀,“有碍观瞻”。此前,魏昌也多次向荆州市提出要对古城内的居民进行疏散,“首要任务还是要将城内的政府机关搬迁出去”。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历次荆州古城的保护规划,均强调疏散古城人口,1996年总规划和2000年保护规划均提出,古城人口规模应控制在5.5万人以内。但长期以来,由于古城的功能定位问题和古城人口准入管理机制问题,古城人口规模并未得到有效控制。1990年,原江陵县人口普查时,荆州古城内常住人口只有6.8万人;1995年再次普查时,已达8.5万;至2002年,古城内人口已剧增至11.7万,平均人口密度达223人/平方千米,其中近20%用地人口密度高达800人/平方千米,高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在荆州古城11.28公里城墙包围的4.54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筑高低不齐。站在城墙上,只能看到城内密密麻麻、参差不齐的各色房屋。站在古城南门关帝庙正门口,只能看到城墙上的大门。

  此前,荆州市通过对古城内每一栋建筑的详细调查,城市规划部门统计出荆州古城的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建筑层数的分布情况,并从建筑质量、建筑风貌、建筑高度以及建筑年代等多方面进行评定,发现荆州城内杂乱建筑比比皆是,严重破坏了古城风貌。

  荆州古城,是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而目前,古城内新、旧建筑混杂,建筑高度参差不齐,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求存在很大矛盾。古城内外拆建、改建、新建建筑物的层数、建筑体型、材质、色彩没有按照保护规划实现有效控制,致使古城空间整体风貌与保护古城的宗旨格格不入,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古城的历史文脉。

  早在2000年,荆州古城设立了三个景观通视区,即太晖观-开元观-三国公园-大北门、大北门-玄妙观-小北门-明月楼-东门-雄楚楼、关帝庙-南门-仲宣楼-画扇峰-东门。但现在,由于新建筑的阻隔,这些景点无法成为一个系统了。

  记者采访时,荆州市建委、规划局相关人士均表示,古城人口的疏散是个长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目前仍没有人口疏散的时间表。

  张咏才介绍,此前,荆州市已多次开会协调疏散人口事宜。市领导多次要求,在搬迁过程中,城内的政府机关一定要带头。同时,市政府还为搬迁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

  对于荆州古城疏散保护的举措,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祝建华倍加赞赏。他认为,这是目前世界上保护文物通用的、有效的办法。

  

  50亿打造三国文化城

  目前,荆州每年的财政收入为20多亿元。工程的巨额投资如何解决?记者采访时,荆州市很多政府官员对此一笑了之。

  在疏散荆州古城内人口的同时,荆州市还有一个更为宏伟的规划:在古城内修建三国文化城。

  荆州市政府一份报告显示:目前,荆州古城以政治、教育功能为主,而最能体现古城核心功能的文化旅游功能严重不足。

  疏散5.5万居民,荆州古城急需这样的机会来一个“华丽”转身——发展其旅游事业。而“三国文化城”,就是这次转身的依托。

  众所周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洋洋洒洒120回,有72回涉及到荆州,更有10余回专门写荆州。围绕流传千古的“借荆州、守荆州、袭荆州、失荆州”所展开的经典故事,一直是戏曲歌舞的热门题材,也是散落于民间津津乐道的美谈。或许是源于此种考虑,荆州市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以《三国演义》中涉及荆州的部分,来作为荆州古城中的景观主题——建立“三国文化城”。

  本报记者从荆州市旅游局了解到,荆州三国文化城旅游景区的布局与建设围绕荆州旅游整体形象,以三国文化为主体、按照古城地貌和文化脉络,结合旅游要素,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功能区有机组合,布局单元集中展示三国人文景观,各景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由此构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旅游目的地。

  该项目突出荆州三国古城、关公文化主题,通过开发建设实现“三大目标”,即把荆州古城建成三国文化集中展示地、把荆州古城建成最大最真实的三国城、把荆州建成著名的国际旅游胜地。

  建成后的三国文化城将形成“四大亮点”,即以东门为主的三国故事实景表演区、以南门为主的关公文化祭祀区、以西门为主的文物博览区和以北门为主的三国风俗展示区、以护城河为环绕的城墙三国故事浏览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修复小北门、小东门、老南门、西门四座城楼及四座瓮城;整修关帝庙、修建关公广场;修缮包装大北门;开发三国古战场实景表演项目等。总投资约50亿元。

  目前,荆州每年的财政收入为20多亿元。工程的巨额投资如何解决?记者采访时,荆州市很多政府官员对此一笑了之。该市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告诉《长江商报》:“这个搬迁经费如果完全依靠市政府肯定不可能,应该有其他解决渠道,荆州目前的财政只能算是吃饭财政。”

  虽然对于古城的这一规划,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荆州古城的申遗,一直是荆州市的一个夙愿。

  

  “申遗的基础性工作”

  荆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频说,荆州古城要疏散居民,并兴建三国文化城,以此为申遗增加砝码,“这一切都是申遗的基础性工作”。

  来自可靠渠道的消息,荆州古城申遗的正式材料,已由荆州市文化局送达湖北省文物局,将在近日正式上呈国家文物局。有知情者说:“只是时间表的问题,国家文物局一般会保护地方的申遗积极性。”

  荆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频向本报证实,荆州古城这次疏散城内居民、修建三国文化城与古城申遗有一定关系,“我们的思路就是这样,唯有这样才能更好提升荆州的旅游品牌”。

  据阎频介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很严格,虽然荆州与其他四个古城捆绑申遗目前已被列入备选名单,但“荆州最终能否申请成功,还不能确定”。

  阎频说,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考察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要考虑周边的环境风貌与建筑的协调性。所以荆州古城要疏散居民,并兴建三国文化城,以此为申遗增加砝码,“这一切都是申遗的基础性工作”。

  据了解,目前荆州古城墙的墙基是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砖体墙都是明清时代复建的。兴建三国文化城的规划,引起了外界的一些非议。

  长江大学教授魏昌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宗旨就是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在荆州古城内修建三国文化城,对古城本身就不是一种保护行为。在我国历史上,荆州的文化不曾有过中断,三国文化不过只是短短几十年的“昙花一现”,并且三国文化在荆州没有权威的文献和遗址作为支撑,如若仅凭《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就在荆州修建代表文化的三国文化城,“对历史是不负责任的”。

  对于这些指责,阎频也承认,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规都提倡原址保护,之所以荆州以兴建三国文化城的代价来申遗,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三国文化的魅力。

  湖北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祝建华也表示,荆州修建三国文化城的做法,只要规划得当,对恢复古城的历史风貌具有极大好处。

  三国故事与楚文化

  荆州市博物馆馆长王明钦说:“这些文物,证实了战国时期楚国在荆州411年的历史,也证实了荆州的文化和文物精粹是楚文化,而非三国文化。”

  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荆州在正史上素以“楚文化”而蜚声海内外,其真正具备核心文物价值的是以“楚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文物古迹。小说家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浓墨重彩书写的那段有关荆州的“历史”,更多只是一种小说和故事中的杜撰,与真正的荆州历史相去甚远。

  在荆州当地,也很难找到有关三国时期的真正古迹,得到有关部门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少之又少。

  8月5日,记者专访了荆州市博物馆馆长王明钦,他以荆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向记者证实了三国文化在荆州文化中的地位。王明钦认为,荆州更多的还是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荆州博物馆里馆藏的大量该时期的文物,就是个有力的证明。

  王明钦介绍,荆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十余万件文物中,绝大多数的珍品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证实了战国时期楚国在荆州411年的历史,也证实了荆州的文化和文物精粹是楚文化,而非三国文化”。

  王明钦说:“几乎没有三国时期的文物。三国时期对于荆州,可能更多是停留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故事多,而实物少。”

  荆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工作者向记者表示:“如果耗费巨资修建的这个三国文化城,没有历史史料和历史遗迹作为支撑,无异于是把这座城建在流沙上,没有文化根基,对荆州古城的保护是一种内涵上的破坏。”

  长江大学教授魏昌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用存在于虚幻的小说中的故事,来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未免太轻率了。”他认为,荆州的历史数千年延续不断,也形成了其多元的文化层次。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荆州建都长达400多年,对荆州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楚文化。“对比三国对荆州的短暂影响,荆州城中修建任何复古建筑或者复古遗迹的主题,都应该是楚文化”。

  发展旅游的梦想

  荆州古城经过小说、电视剧版本的《三国演义》宣传后,的确为很多人所知晓,但荆州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却始终找不到合理的卖点。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这是荆州市很多政府官员的手机铃声。多年来,荆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是我省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之一。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一直是荆州人的梦想。

  荆州市旅游局计划管理与促进联络科科长熊保卫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期,荆州或者沙市任何一地的旅游业发展,在全省范围内都是仅次于武汉的。然而,荆州和沙市合并之后,荆州的旅游业发展却显得后劲乏力。根据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统计数据,荆州全市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在全省范围内的排名目前只能屈居第八。

  业内人士认为,荆州古城经过小说、电视剧版本的《三国演义》宣传后,的确为很多人所知晓,但荆州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却始终找不到合理的卖点。

  “真正应该作为荆州最大亮点的楚文化,被无情地边缘化了。”魏昌教授说,他虽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此观点,但未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三国演义》里面的确很多地方都写到了荆州,但是,游客到荆州来了到底能看什么呢?”熊保卫说,游客旅游分为多种类型,其中看热闹的类型又占了绝大多数。而目前,荆州城的旅游无法抓住绝大多数的旅游者,只能吸引少部分的研究型游客来参观。

  荆州市发改委在2007年荆州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再次将旅游事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明确提出了三国文化的概念。“目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荆州的经济发展服务,包括兴建三国文化城的规划。”上述荆州市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官员说。

  荆州市文物局局长阎频也表示,荆州古城一旦申遗成功,带来的将是全世界的声誉,也理所当然能带动荆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新闻链接

  荆州古城墙与疏散规划

  200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对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146个项目进行了筛选,湖北荆州古城与西安、南京、江西赣江、辽宁兴城的古城墙“打包”,列为筛选后的33个“申遗”项目之一。

  荆州古城墙是我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发展演变而来的唯一古城墙。现在的古城墙城砖为明清两代所修造,砖城厚约1米,墙内用土夯筑,下部宽约9米,墙体外用条石和城砖砌成。整个城墙通高9米,长11281米,全部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特制大青砖每块重约8斤,有的还烧制有文字。1996年,荆州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疏散规划,荆州市政府将以渐进的方式,搬迁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常住人口。整个古城疏散规划,大约需要用地185公顷(不含学校占地面积),其中居住用地100公顷,市级行政办公用地55公顷,区级行政办公用地12公顷,特殊用地13公顷,医院用地5公顷。其中,市级行政办公疏散至沙市北区行政办公中心,区级行政办公疏散至郢城镇;教育科研向城南大学城集中;三监狱等特殊用地迁至郢城镇。

  █对话

  “修建三国文化城,

  忽视了其他文化的存在”

  ——访长江大学教授、湖北省炎黄文化常务理事魏昌

  魏昌教授一直致力于荆州历史文化的研究,近年来也一直关注着荆州古城的命运。对于荆州市疏散古城内居民,保护荆州古城的举措,他表示出了极大的赞赏。而对城内居民疏散后,将耗资50亿元修建三国文化城,他却有自己的担忧。8月12日晚,魏昌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长江商报:您知道荆州古城疏散城内居民的规划吗?

  魏昌:这个事情我早就知道了,在荆州市我也较早提出了这个方法对荆州古城进行保护。目前,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疏散城内居民,保护古城只能成为一个空谈。如果能真正实施下去,对荆州古城的保护是巨大的贡献。

  长江商报:那您怎么看待建设三国文化城的规划呢?

  魏昌:其实,荆州市修建三国文化城的想法比较早,当时也征求过我的意见。对于这个规划,我是极不赞成的。荆州的文化延续数千年,具有多元化、连续性并且历朝历代的文化都是套合的,不可分割的。荆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不应该是孤立和单一的,城内修建三国文化城,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我多次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似乎都没被采纳。

  长江商报:那您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魏昌:我是一个独立的学者,对荆州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不论怎样都要对历史负责,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如果荆州古城修建三国文化城,那是一种极具功利性的做法。

  

  长江商报:在您看来,荆州古城应该如何规划,才是对历史负责的呢?

  魏昌: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荆州建都的时间长达400余年,真正对荆州的文化带来深远影响的应该是楚文化。

  目前的荆州古城墙,追溯到源头,应该是楚国时期的楚成王最先在此地修建的渚宫。这些都是有权威的文献资料记载的。而三国时期不过短短几十年,根本就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荆州要发展旅游,可以借助《三国演义》对荆州进行宣传。但是,要在荆州城内修建三国文化城,忽视其他文化的存在,那就是不对的。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