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公证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7:41 法制日报

  诚信公证·典范

  本报记者 秦力文

  1992年,三峡工程刚刚开始启动。

  三峡工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将在库区内上百万人妥善移民,以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当时刚分配到万州下属龙宝区公证处不久的范云春意识到,重庆大规模的移民工作就要开始了。如何让移民走得了、安置下、生活好,全社会都将是这个系统工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如何让移民走得放心?由于当时三峡移民工作刚刚开始,许多移民对政府的移民政策了解不够,移民局的干部们在做工作时,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范云春向当时移民局的一位负责同志建议,用移民公证的方式,让三峡移民在搬迁、房屋田地补偿等过程中吃上定心丸。于是,范云春代表公证处与移民局签订了一项协议,由他们统一办理移民的公证。

  第一桩移民公证是对一项移民工程的。移民从库区搬迁后,需要先行将安置住房建好。当时许多法律都不甚完备,如何进行招投标等,都还在摸索中。重庆万州、也是整个三峡移民的第一个移民小区———螺丝堡组团就这样完成了工程的招投标工作。范云春也完成了他三峡移民工程的第一项公证任务。

  范云春回忆说,最困难的时候是1995年到1996年,那时进入了移民搬迁的高潮期。当时全万州区的公证人员都下到村里去,在农民的屋檐下为他们办理公证业务。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重庆夏天的酷热是有名的,而万州公证处为了能够及时为移民办理公证,每天都直接下到村里。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他们当时办理公证用的身份证登记表,因为农村没有复印设备,他们只好用手工登记的形式,为移民办理公证。十几万份公证,绝大多数都是用手工登记,然后移民以按手印的方式留下了身份证件。为此,公证处还专门印了一些身份证资料条,每份公证都由当事人记下他们的姓名、住址、身份证号并签字按手印。范云春笑着对记者说,“现在这已经成了惯例,只要是移民公证,我们都直接下到需要办理公证的村里去,谁也不会想到要到公证处来办。”

  万州区司法局副局长刘成章对记者说,“当时范云春可笑不起来。因为到村里办公证,他两次被抬了回来。”原来,范云春在为移民办公证时,得了急性胰腺炎,在现场疼得实在受不了,只好叫救护车把他送到医院输液。两年多紧急办理公证业务,让范云春的胰腺炎成了痼疾,到现在他疼得站不起来时才往医院跑。

  让范云春始料不及的是,他与移民局一起办理移民公证,最后发展成了移民搬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程序。政府机关和移民部门也因公证的法律效力,将移民是否办理了公证当做一道重要的程序。移民在签了移民协议后,非常主动地要办一个公证以保证他们的协议有效。而移民部门也将移民是否办理了公证当做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办理了移民公证,移民们才能最后拿到移民补偿。

  万州区是重庆市移民最集中的地区,人数占全重庆移民人数的四分之一。三峡水库淹没范围涉及31个镇、乡、街道;淹没一座城市、370家工厂、1134个单位。三峡工程完工的2009年,全万州移民人口将达到25万。

  这些不是一个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而是仅有11名公证员的万州区公证处一张张公证书做出来的。作为这个公证处的带头人,范云春带着公证处的一班人,踏踏实实地为移民做公证,使十几万份公证书没有一份出差错,现在也没有一份出现纠纷。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