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创新引领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8:08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2006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顺利跨越了1000美元大关,国民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2006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十五”期间达到39%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到42%,并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透过这两组数据所带来的可喜变化,不仅反映出省委、省政府把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的科学决策正在得到贯彻落实,而且更看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这一变化中日益活跃的身影,看到了科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所提供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科教兴省的战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全省范围内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青和人才强省战略,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技术难题攻关、科技富民计划落实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率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重视科技创新的氛围日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排名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反观自身,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是我省全面实现富民强省目标的“拦路虎”。要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推动和支撑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那么,如何让广大科技人员到市场上去施展才能,发展科技产业,增加收入;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把开发研究和引进、消化、吸收成熟技术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效益为标准,来检验科技成果;如何既培养和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又建立科技人员来去自由、报酬自定、建功青海、有利个人的用人机制,以更好地吸引外地人才……这是“十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所要破解的时代课题。

  于是,改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改革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在全国科技界开创了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公开招标的先河;改革科技奖励制度,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面向基层科技富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将我省科技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了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上,将主攻方向转移到了解决困扰全省经济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上,使我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集中力量支持农作物种子、中藏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优势矿产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解决了钾肥生产、资源勘探、石油开发等产业化前期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技术关键和瓶颈,培育推广了优质春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科技支撑。

  为扭转我省因科技资源匮乏形成的被动局面,从2001年起,我省科技管理部门大胆创新,率先对“东台吉乃尔盐湖年产3000吨碳酸锂及其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10个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了面向省内外公开招标,引起了国内科技界的强烈反响。此后,我省又先后两次招投标14个项目,在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智力,为我所用方面迈出了一大步。通过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省内外专家的联合攻关,一批曾长期困扰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且绝大多数项目在技术上已取得新的突破。目前,我省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突飞猛进,钾肥的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钾肥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为“100万吨氯化钾工程”列入国家西部开发十大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撑。柴达木盆地气藏识别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有效指导了油气勘探,使柴达木盆地一举成为全国四大气区之一。特色生物资源如油菜蜂花粉、沙棘和大黄的开发趋于精深,已开发出新型大黄保健食品、沙棘单体黄酮等特色新产品,增加了特色生物资源产品的附加值。为配合“三江源”地区和青海湖地区生态恢复与保护,选育出青海中华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2个多年生牧草优良品种,结束了我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年生牧草栽培品种的历史。

  为从根本上扭转科研机构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的状况,我省自2000年6月起,对省属24家科研机构和1家属地化科研机构全部实施改制,其中19个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或科技型服务企业,并正在全面推进股份制。从此,科研机构切实深化内部改革,主动出击,争取项目、明确定位、谋求发展,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截至2006年底,全省19家改企科研机构技工贸总收入达2.06亿元,比改制前翻了两番多。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技术性收入已占全部收入的70%。财政补助收入由转制前占科研机构全部收入的70%下降到14.6%,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3.32万元,一些技术人员年收入已超10万元,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为激励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形成崇尚科技的社会风气,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声誉和地位,省政府于2001年1月19日公布实施了《青海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使我省科技奖励工作迈上了规范管理的新台阶。随后,省政府进一步规范了科技奖励制度,确定青海省科技进步奖为省政府惟一的科技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2002年开始,我省又设立了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对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实行重奖,科技奖励等级也由原来的四个等级精简为两个等级,提高了获奖项目的质量。“十五”期间,我省对在油菜育种、铅锌矿深部找矿等方面取得重大贡献的田正科、杜德志、邓吉牛3位科技人员给予了奖励。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和实行科技重奖,在科技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发挥了稳定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也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十五”期间,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557项,授权专利431件。其中,有6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开创了我省获国家科技奖的新纪录;有90项科技成果获得了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成果占“十五”期间成果总数的16.2%。

  为推动“三农”发展,在实施“星火计划”的同时,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竖起了科技富民的旗帜,编制实施了科技富民计划,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农村牧区技术人员,树立典型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主要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牛羊育肥、蔬菜栽培、花卉栽培、药材栽培、粮油农作物栽培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先进适用技术。如今,选育出的我国第一个甘蓝型“双低”春油菜新品种和第一个“双低”杂交春油菜“青油311”,使我省油菜的品质、产量、适应性均有了很大提高,已累计推广种植400万亩,亩均增产29.5公斤,农民增加纯收入4亿元。而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的成功,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优质的马铃薯种子,使马铃薯平均亩产增长1倍,而且成为贫困山区农民的“脱贫马铃薯”。由于在蔬菜生产中大力引进新品种,推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建造及其栽培技术、蔬菜嫁接、反季节蔬菜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等实用技术,实现了我省蔬菜周年生产、四季上市;另外,小网箱养鱼技术的引进、推广,大银鱼的引进养殖成功,虹鳟鱼养殖体系的建立,也使我省的水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星火计划和科技富民计划的支持、带动,我省农牧区已逐渐形成了蔬菜、油菜、花卉、马铃薯、豆类种植和规模养殖、牛羊育肥以及“三绒”、果蔬等农畜产品加工等20余个农村经济优势产业,有的已发展成区域性支柱产业。

  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依托优势资源,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条短的突出问题,面对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方面所受到的技术瓶颈制约,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尖锐矛盾,我省只有走青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全省各族人民带来福祉。 (作者:星子)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