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底无私暖万家——记全国优秀信访局长习晓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8:23 大江网-江西日报

  在修河之滨,云山脚下,有一位48岁的信访女干部,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她像孺子牛一样,不图虚名、不图功利,用铮铮铁骨,用侠义柔肠,用心血和汗水,满腔热情地工作着、奉献着,用真情、真心、真爱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她就是永修县委、县政府信访局局长习晓萍。

心底无私暖万家——记全国优秀信访局长习晓萍

  习晓萍在走访信访群众。永信摄

  习晓萍在县信访部门工作7年来,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只要老百姓上访的问题合情合理合法,不管阻力多大,不管多么复杂,都会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今年3月,她被评为全国优秀信访局长,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干部。

  永修的老百姓说,在她眼里,老百姓的利益比天还大

  永修县滩溪镇三坊村戴圣锈、戴熙亮等8位老人,1961年12月蒙冤入狱,40多年来,一直在申诉,2000年10月冤案终于平反,但有关政策待遇并没有落实。2002年春节过后,戴圣锈、戴熙亮等3位老人走进了习晓萍的办公室,希望政府落实有关政策待遇。她了解了具体情况后,看着三位老人祈求的眼神,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她走访了所有与案情有关的单位和知情人,认真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处理类似案件的有关资料,咨询了有关方面的专家,研究了有关文件精神,并综合他们8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情操作,提出了处理意见。当戴圣锈、戴熙亮等8位老人拿到补助款时,戴熙亮拉着习晓萍的手哽咽着说:“物质补偿虽然有限,但你的真心、真情给了我有生之年精神上最大的慰藉。”

  永修县的老百姓说,只要是合理的诉求,她都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习晓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信访部门是个筐,大事小事里面装。接访如救火,解难如救人,等不得,慢不得,错不得。有时候上访的老百姓不讲道理,纠缠我;有时候有关方面的干部不理解我;有时候职能部门领导埋怨我,想到这些,觉得信访工作真难啊!但看到上访百姓的问题得到解决后露出笑容时;看到节日期间上访的老百姓用手机发给我的祝福信息时;走在大街小巷,听到老百姓说我是好人时,我又感到非常的欣慰。

  今年54岁的永修县羽绒厂原副厂长汪志来是2000年下岗的,妻子患心脏病病逝,欠下了4万多元的医疗费用,家庭非常困难。由于年纪大,又无一技之长,他只有在家打点零工维持生计,正在读书的儿子、女儿面临辍学。2006年3月,他找到了习晓萍,希望厂里安排他上班。习晓萍一边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一边积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终于使这一难题有了一个解决办法。

  今年6月8日,习晓萍乘车到九江市信访部门汇报工作,不料汽车在昌九高速上撞上了护栏,导致腰部软组织受伤。汪志来听说后,到医院看她时用信封装了几百元钱以表谢意。习晓萍严词拒绝,她说:“你家那么困难,还送钱给我,你把我当作什么样的人啊。”话语虽短,却体现了对困难群众的关心,显示了共产党员的正气,汪志来被深深地感动了。

  她的丈夫说:只要一接到信访电话,她立即成了铆足劲的弹簧

  站起来是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是头牛,为人民鞠躬尽瘁。几年来,习晓萍记不清帮助多少群众排过忧、解过难,她心里装着上访群众,却忽略了自己的家人。

  习晓萍说,只要工作起来,就会忘记一切。她的儿子徐迪深有感触地说:“每当我放学回家时,经常在饭桌上看到妈妈写的一张纸条和5元钱,叫我到外面吃饭。有时想回家和妈妈说说话,也难做到。”有一次,当时正在读高一的徐迪,回家本想和妈妈谈谈心,回到家却看到一张纸条,一气之下,就背着书包沿着铁路向南昌方向走,决定不回家。晚上,习晓萍和丈夫发现儿子没有回家,就四处寻找,但没有找到。后来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哭泣着说:“妈妈,你自己照顾自己,我不再回家了。”说完就把电话挂了。习晓萍心在流血,夫妻俩相对而泣到天明。

  第二天,儿子在好心人的开导下终于回到了家。看到儿子疲惫的样子,她想找领导说说,离开信访部门。但一干起工作,她又忘记了一切。此后,她的丈夫主动承担起所有的家务,当起了家庭妇男。她的儿子也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习晓萍丈夫徐海马说:“她回到家,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沙发上;只要是接到信访电话,就会立即弹起来,成了铆足了劲的弹簧。有时候饭熟了,她也顾不上吃,就跑出去了。现在,上访群众经常打电话到我家或直接到我家找她,找到了她,他们心里就踏实。”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习晓萍没有耀眼的花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她只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诺言,像红花一样点缀着一方美丽,像绿叶一样播撒一片绿荫。

  本报记者练炼 何深宝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