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能源:莫以资源浪费为代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9:00 解放日报

  添加成本较低的酒精,替换油箱中一部分汽油,不仅节省油量,也减少了排放。在这股乙醇替代石油“热潮”中,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生物乙醇制法开始风行,尤其是大大小小的玉米制备酒精项目纷纷上马,结果玉米供不应求、价格蹿升,国家对相关新扩建项目一律叫停。新能源方面专家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动机是节约能源,结果却是糟蹋资源,避免此类“南辕北辙”重演,必须走能源产业与农业的双赢之路。

  “炼玉米”不能夺口粮

  石油从本质来说是古生物转化而来的能源,因此生物质能确实是一种比较直接而又经济的“替代性能源”。许多生物质都能制油、制酒精,但关键是因地制宜选定最佳品种,既不与农争地,也不与人争粮。作为生物质能的基础原料,巴西用的是甘蔗,美国用的是玉米,这种选择都跟该国的丰产作物相吻合,能在数量上满足粮农产品和生物能源的双重供应。

  我国地大物博,地理和气候差异明显,不可能选用单一植物作为生物质能的源头。显然,玉米并不能“包打天下”,各地一味拿玉米做燃料,会在局部造成有限粮食资源的浪费。相比玉米,薯类燃料更被看好,但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专家也认为,甘薯、木薯、马铃薯等三大薯类我国均有出产,各地区应调研明确自己的非粮优势品种,再加以开发。如西北黄土非常适宜种马铃薯,即使在荒山野岭甚至盐碱地等“边角料”上也能生长,使这些非耕地得以充分利用。

  让能源作物奉献“终身”

  发展替代石油的新型能源,也应像开发石油相关产品那样,不放过生产链上的每一种产物。“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育种、栽培、收获、运输、存储,到工厂发酵提炼、废渣余能利用等,环环相扣。”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所长姜标说。最近,该所与甘肃省科技厅、定西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马铃薯一体化生物炼制技术”,在当地建立产业化示范基地。在富产马铃薯的定西,马铃薯1/3左右食用,1/3左右做成淀粉,近1/3不免浪费,而当地马铃薯生产力还有富余。其中,马铃薯淀粉也仅仅是初级产品,经济效益并不高,而针对石油替代品的深加工,则将使遍地的马铃薯附加值百倍提高。

  因此,如果玉米等原料只用来制造乙醇,无异于资源浪费。例如,马铃薯块茎可产出乙醇、乙烯、乳酸等石化品;藤叶可提取茄尼醇、辅酶Q10等高价值添加剂;废料还可生产果胶、肥料等,并通过沼气发电来循环使用。

  “订单能源”按需栽培

  节能题材一热,能源作物种植也热,如科学规划不足,就可能把玉米都拿去做酒精,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能源专家认为,尽管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可能是同一种,却不应“打统仗”。相关生物炼制项目应在每800公里左右范围内合理布点,并从终端能源产品的需求量出发,倒推计算出原料作物的产量。如“做酒精的与做食物的马铃薯应该是‘两张皮’”,一部分作物专为能源服务,不与粮食生产冲突,也避免粮农恶性竞争。

  这种新型生产关系下,专为“能源工厂”种粮的农民可能转变为新型“工人”。他们按大批订单栽种,供下游厂商收购,形成一条具有规模效益的产业链。姜标认为,生物能有序开发在帮助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本报记者 徐瑞哲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