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论道  让循环经济融入生产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09:56 中国环境报

  钱易

  要点提示

  无论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国情来看,中国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既要改变我们已有的生产模式,也要改变人们已有的消费模式。

  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都要建立在环境伦理观的基础上。只有政府转变了政绩观,企业转变了生产模式,消费者转变了消费模式,循环经济的探索才可能由浅入深,内涵才可能由简单而丰富。

  编辑心得

  传统经济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的线性过程,其结果是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少,而垃圾和污染却日益增长。而循环经济按照3R原则,形成典型的“三低一高”模式,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在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下,地方政府和企业只要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化害为利,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化污染为资源,是完全可能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我们获得了很多,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大量的新产品,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也失去了很多,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命运。

  面对这样的问题,人类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3本书、3次会议。“3本书”就是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还有《我们共同的未来》;“3次会议”就是联合国人类与环境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人类进行严肃思考的结论是: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了地球的光明前途,我们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情要求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过去,我们一直以“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而自豪。如今,地大物博被巨大的人口分母一除,使我国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口众多,资源利用率低、消耗过低,生态环境呈恶化的趋势,使我国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是我们站在新世纪门槛前不得不面临的严峻现实。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至于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但不仅限于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而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全社会的进步,包括人类在保障健康、接受教育、享有自由平等等方面的权利,不完全是经济上的目标。

  联合国在南非举行的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总结10年以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情况,承认1992年里约会议所确定的目标没有实现,因为到现在为止,人类社会还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大的鸿沟,都在威胁着全球的繁荣、安全和稳定。会议还指出,全球环境继续恶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鱼类资源的减少、荒漠化的发展、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已显而易见。

  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的所长莱斯特·布朗写了一本书叫《B模式》,就是指过去以矿物燃料为基础、以汽车为中心、充斥着一次性物质的西方经济模式,在工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行得通,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不会行得通。他们走的是A模式,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B模式,就是要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实现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向循环经济的方向转变。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建立新型的经济。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表明,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

  中国的人均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人均平均水平的58%,我们有很多矿产资源的储量严重不足,有少数矿产资源是严重的短缺。比较以下6种主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的人均拥有量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比例:水资源拥有量占世界水资源的1/4,耕地是40%不到,石油8.3%,天然气4.1%,铜25.5%,铝9.7%。

  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矿产资源已经出现了缺口。比较中国和美国,中国国土面积和美国相差无几,中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美国的国土面积是930万平方公里;中国人口是13亿,美国人口是不到3亿;中国的人均国土面积和美国的人均国土面积比较不到1/4,人均耕地面积则只有9%多。所以我们不能照抄美国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

  再看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我国干旱、半干旱土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52%,还有高寒缺氧的西藏高原、水土流失的黄土平原。中国的环境污染是老债新账叠加共存。一个世纪里先后在工业发达国家陆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短短的30年内集中出现在我国,我们现在正面临着全球最严峻、最复杂的环境问题。

  2005年七大水系水质分析表明,符合饮用水水资源水质的断面只有41%,59%的水都不能作饮用水的水源。另外,只有30%的城市空气质量可以达到适合人类居住的空气质量,而达标的城市人口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6.1%,所以“十一五”规划要求我们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除了提出GDP的增长指标以外,还专门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要减少10%,这就说明我们经济的发展不光要看经济的指标,还要看污染排放的指标。但是2006年并没有能够完成,单位GDP的能耗降低

  1.2%,没有达到指标,C O D 和SO2的排放量都是增加的。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说,任务非常艰巨,形势非常 严峻,但我们绝对不可动摇,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这个实现就要靠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减物质化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环境影响控制方程式,即I=PAT(I 指对环境的影响,P 指人口,A 指人均GDP,T 指单位GDP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也可以简化为I(环境负荷)=G(国内生产总值)×T(单位GDP的环境负荷)。单位GDP的环境负荷降低6.67倍才能维持生态环境现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单位GDP的环境负荷应降低8~10倍。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采取任何降低环境负荷的措施,G D P 翻一番,环境负荷也将翻一番。这个方程式应该成为经济发展部门与环保部门的决策依据之一,告诉我们只有提高生态效率,才能减少污染排放。

  只有人均GDP不断增加,才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国力。环境影响控制方程式告诉我们,惟一的出路就是要减少单位GDP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做法就是提高生态效率或者资源生产效率,也就是说减少总环境影响的惟一出路是提高生态效率。

  我们采用环境影响控制方程进行预测,表明到2020年GDP翻两番的时候,保持现在环境影响不变化,需要把资源利用率提高4倍以上;如果希望有所改善,就要把资源的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的排放量减少一半,也就是把资源利用率提高8~10倍。从欧洲15个国家1980年~2000年GDP人口、国内物质消耗和物质效率的变化曲线图,我们发现在20年里人口数量、物质消耗的总量和人均物质消耗的总量都没有显著的变化,3条曲线很平缓,但GDP一直在增长,也就是说GDP增长并不是靠多消耗物质,而是靠另外一条曲线增长,这条曲线就是物质利用的效率。这个趋势在欧洲被称为减物质化,这是我们应该仿效的。

  德国人均GDP非常高,但是减物质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人均物质消耗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在快速下降。但是中国正好跟德国相反,中国人均GDP很低,人均物质消耗也很低,而人均物质消耗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在快速增长。事实上不可能有这么多物质资源来支撑我们的发展。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就没有前途呢?不是。我们可以学习日本。日本人均GDP非常高,但是人均物质消耗很低,基本上跟中国现在相差无几,这就说明日本在用较少的资源支持GDP的增长,这种资源节约的道路是值得我们仿效的。国内和国外的经验都说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完全协调起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的脱钩。原来是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本消耗也要增加,现在我们希望减少。提高生态效率的关键措施,就是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控制消费需求,减少杜绝浪费,减少资源消耗,回收利用废物,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变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对于发展新模式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有B模式,有欧洲一些科学家提出的生态经济,也有我们提出来的循环经济或者循环型社会,也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表述虽然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就是我们需要走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

  循环经济要求转变三种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对未来发展的共识,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途径。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及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和集中供热;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系统;着力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支点。循环经济的内涵是要改变生产模式和消费 模式,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是完全一致的,也

  就是说要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力流动的规律,来构建一个高效的、良性的循环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有3个原则,即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我们应该关注的是3个层次、3个领域、3个范围。“3个层次”是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3个领域”是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范围”是工业、城市、农村。

  循环经济要求改变生产模式。举例来说,清洁生产就是符合循环经济原理的生产模式,要求合理地选择原料进行产品生态设计,改造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尽量采用物料循环使用或者重复使用的系统,并加强生产管理。比如在制造业上把废弃机械的零部件运用在新的机器上,美国的经验证明,这样做可以使得产品成本降低50%、节能60%、节材70%。

  钢铁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得非常好。如宝钢实现了3个循环,一个是水的循环,一个是气的循环,一个是废渣的循环。本来是生产新的钢铁产品,现在通过废气的利用可以为生产供应电能,利用炉子可以销纳社会废弃物,利用废渣可以提供建筑材料和其他产品的原料。

  再说说汽车工业。虽然汽车有很多的好处,但也有很多负面的效应,消耗能源、增加污染,所以新型汽车都在追求减少能源消耗。日本丰田生产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每公升汽油可以跑20公里,这就比美国、欧洲现在市场上用的汽车节省石油的消耗40%~64%。建筑工业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要尽量利用太阳能来照明、取暖和制冷。最好的建筑现在可以节能70%~90%。

  清洁生产还包括提供服务代替出售商品。假如把一组工厂组织在一起,就可以成立一个生态工业园区,这个生态工业园区就是中循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非常著名,是以电厂为中心,并利用电厂废气中的硫生产硫酸,废渣生产石膏板、建筑水泥,蒸汽就在其他工厂和居民区得到利用。这样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可以节能节水,少排放污染。

  在提倡生产模式改变的时候,还要注意能源结构的改变和节约能源的问题,应该尽量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煤的清洁作用和综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增加对核能的利用。煤的利用应该采用现代化多联产的方式。风能在中国西北地区利用得比较好,现在江苏正在兴建海上风力发电基地,也可以解决沿海地区的电力需要。

  循环经济还要求消费模式的改变,因为消费有下游效应,在系统最下游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在上游就可以减少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投入,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下游消费模式的改变。消费还有反弹效应,如果提高生产效率,把汽车耗油量减少了,但是开汽车的人多了,生产效率就会被抵消。住房的效率如果改进了,但是住房的面积日益扩大,也会抵消效应。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注意控制消费,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尽量采用耐用的物品来代替一次性的物品,加强维修管理,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减少物质的浪费丢弃,尽量回收废弃品,变成二次资源。

  加强废旧产品的回收力度也很重要。中国有很好的传统,就是回收废钢铁、废塑料,但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像家电、建筑材料、包装品、汽车、手电、电池,现在已经进入大量淘汰的时期,这些废弃物的回收技术不够成熟,系统不够完善。

  有人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矛盾的,总要两者取其一。我参加国际会议时听美国檀香山市前市长说,正确的环境政策一定是正确的经济政策,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两者应该完全是协调的。

  美国人原来将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描述成“从摇篮到坟墓”,现在改成“从摇篮到摇篮”,也就是说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废品。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口号“城市是新的矿藏”,城市里有很多值得利用的矿产资源,在这些矿产资源到了一定的生命周期以后,就可以挖掘出来作为新的矿藏。

  循环经济要依靠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来实施,但是最本质的,实施可持续发展还要树立环境伦理观,要求人们善待和尊重自然,要关心自己,并且关心全人类;要着眼当前,并且思虑未来。只有树立了环境伦理观,决策人物才能在制订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时候,使发展和环境协调起来;企业家才能在发展企业的过程中,在生产和服务中建设绿色的企业文明;消费者、公众和绿色团体才能提倡绿色的生活方式,推行可持续的消费。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从我做起,发展循环经济匹夫有责,每一个人都来努力。从小事做起,不以利小而不为,回收一张纸、一本书。从现在做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相信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不是梦,但是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钱易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水污染防治技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