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华人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实例打破该说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1:3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1日电 有句中国谚语,叫“富不过三代”。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发表文章表示,富不过三代未必是宿命,反面的例证也俯拾皆是。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富不过三代”意思是家族企业第一代创业后,把资产传给儿子,但他本人拥有的声誉、社会网络等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却很难直接为子女继承,于是第二代接手后公司往往会出现问题,最后在第三代衰败。最近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份报告就印证了这句话。报告指出,有些香港家族企业继承以后,股票回报率降低了80%以上。

  但该份报告并没有特别说明,富不过三代未必是宿命,反面的例证也俯拾皆是。在去年刚满百岁的香港利丰集团就是一个例子。这家家族企业于1906年由冯柏燎创办后,开始的时候是以卖藤篮和炮竹等传统生意起家;至第二代传人冯汉柱接任后,开拓更多买卖生意,包括首家公司从美国引入原子笔来港,带来庞大利润。其后,冯汉柱两名儿子冯国经及冯国纶先后从哈佛学成归来,引入外国企业管理,更把利丰发展至目前业务跨40个国家的跨国企业,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上星期,利丰又得到投资者青睐。在美国次优信贷问题的影响下,香港股市全周下跌一千四百点,经历了一场触目惊心的大灾难。但在这片愁云惨雾当中,利丰集团却成为跌市奇葩,获得高盛及摩根大通等证券行发表报告称赞,结果刺激利丰股价逆市上升,许多投资者纷纷趁低吸纳。

  像利丰“富过三代”的成功华人家族企业在香港其实还有很多。这些家族企业的第二或第三代,由于上一辈的悉心栽培,除了拥有上一代遗留下来的人际关系,还有着留学海外、高学历的优势,而且在待人处世方面相当老练,使家族发展愈来愈蓬勃。早前记者在采访一位从事船务运输业的富豪第二代时,就深深了解到这一点。

  这名人称香港“四大公子”之一的富豪第二代,虽然继承了上一辈的财富,成为香港原生代富翁,但性格温和谦虚。那天的访问,他迟了三分钟到来。令记者感到惊讶地是,这位“公子”刚坐下来,就连连向记者说不好意思,“我们公司每天早上九点钟都要开会,刚才晚了散会,很不好意思。”由他的谈吐中,根本看不出这是位衔着银匙出生的豪门之子。

  日前跟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何顺文吃饭,何教授也为华人家族企业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经常被外人误解而打抱不平。他引述一项研究指出,有人调查过全欧洲的公司,发现由单一家族控制的企业,业务表现居然较非家族企业的还要好。原因之一是管理层为保住家族声誉及名声,往往会较为投入,因此家族企业的表现并非像投资者想象中一定较差。

  “事实上,香港家族企业往往会将股权分给子女,并更着重他们的学业,而子女也各有自己的事业发展,令整个家族企业更容易开枝散叶,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与欧美国家的家企喜欢保留股权,渐渐让出企业的管理权和控制权有很大不同,也有一定的好处。”

  何教授说:“谁说华人家族企业一定富不过三代?!”(戴庆成)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