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吞噬红树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5:00 南方都市报

  外来物种吞噬红树林

  有专家称这一入侵态势得不到医治,可能使本地红树优势种面临“灭顶之灾”

  本月19日中午12时,艳阳如火。台风“圣帕”没有对深圳的晴朗造成太大影响,也没有降低深圳人对红树林公园的兴趣。像以往无数个周末一样,福田的黄先生开车载着家人又来到公园。只是,这一次他们朝东边的红树林保护区拍下了了更多的照片。“我怕这样的红树林,以后我们想看也看不到了。”黄先生说。

  黄先生的担心来自近日见诸媒体的《沉积不除,60年之后红树林将消失》的报道,但他所不知的是,另一个危机可能让红树林保护区消亡的速度大大加快。在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从事17年科研工作的王勇军,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预测:外来物种入侵态势得不到医治,可能让本地红树优势种面临“灭顶之灾”。

  起因:沉积泥沙正成为湿地“杀手”

  上周,深圳市政协委员王勇军,以“如果不尽快解决红树林沉积过快的问题,60年后红树林有可能从深圳消失”的“忧虑”,让红树林继市树评选之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王勇军说,这不是“危言耸听”,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赖以生存的滩涂,是不到两米高的湿地,而按照现在观测的数据——即平均每年有3厘米厚的泥沙沉积此处。以此速度下去,不出60年,整个湿地基本被掩埋。而这些滩涂的“杀手”——沉积的泥沙,多是由于周边大规模填海和土木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

  而在前日下午4时许,记者在保护区观鸟屋的西侧,一条自竹子林蜿蜒而至保护区内没有淌水的小河沟里,看到的尽是黄中带红的新土,足有几厘米厚。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说,这是保护区不远处正在修路的工地里流下来的,他们常常能看到。

  新愁:本地红树优势种面临出局

  除了滩涂的“杀手”,更让两个月后即将退休的王勇军忧心的是,本地红树优势种正面临被急速扩张的外来物种挤出局的尴尬。他说,离岗前最担心的就是,如不采取必要措施,这种渐成“入侵”态势的外来红树种也足以给红树林带来灭顶之灾。

  本月17日下午4时,退潮之后,保护区西侧,裸露的滩涂上,除了不停在水里弄出声响的跳跳鱼和色彩艳丽的招潮蟹,还有一些密密向上生长着的红树幼苗,透着一种蓬勃之气。工作人员说,那些都是海桑的幼苗。这些幼苗的蓬勃生长态势,不仅没有让在此工作了17年的王勇军高兴,反添了新的担心,“这是一种看不到的危机,外地种的入侵,导致这里几乎看不到本地优势种的幼苗。”

  早在17年前,由于深圳湾保护区的红树林面积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需要人工补种。尽管明知保护区不能引进外来种,但为了增加保护区生物的多样性,仍计划引进海南海桑红树种,此计划甚至被列入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而引进之初,海桑一度不适应。1993年,工作人员将其移居温室之后越冬成活,并越来越适应当地环境。经类似“驯化”过程之后,海桑开始在保护区呈现出一种扩张性的、爆发性的生长。

  早在两年前,王勇军就在为外来“入侵”生物奔走,但显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坦言,引进之初,他也心怀侥幸,以为“问题不大”。尽管对岸米埔红树林的香港专家对此反应非常大,但仍认为“不应过早地下此危害的结论”。

  而十多年后的今天,海桑以其生长旺盛、繁殖快的优势,将当地三种优势种(秋茄、白骨壤、桐花树)远远地抛在后面。无论是在实验区,甚至是在核心区里都可看到海桑幼苗生生不息地生长。而与之相反的是本地优势种的幼苗难以发现。王勇军认为这是海桑的高速扩张给本地种细苗生长带来的抑制效果。这也意味着,海桑最终将本地优势种挤出保护区,或代替本地种的位置。保护区虽依然满眼绿色,但其原生的生态价值已经完全破坏,这也就意味着保护区原有的保护宗旨完全丧失。

  此前一直在保护区工作的昝启杰博士,认同外来生物开始有入侵的趋势,而保护区的一个最大任务就是保护本地物种。但同时,他对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持一种乐观态度。他认为,外地种入侵还只是刚刚有了趋势,如果管理局采取果断的行政措施,局面是可以控制的。

  曾经:红树林鸟儿能把太阳遮住

  红树林生态湿地,被生态专家称为“绿色瑰宝”。但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新建工程一点点地侵蚀其华彩。红树林沼泽面积迅速减少,保护区红线面积不得不三次进行调整。王勇军说,红树林湿地植被连接陆域的中间陆地植被都被“消灭”。

  而这最直接的反映,则是害虫的天敌少了。2002年前后的一场虫害,几乎让红树全部丧生。上世纪90年代初,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第一次调查害虫天敌时有37种,7年后,再次开展相关课题调查时却发现仅能偶尔发现六七种。因为陆地植被的消失,昆虫无法在陆地上完成其成长史,以至于离开了红树林区域。

  1993年之前,红树林保护区没有出现过虫害。1994年至2004年,红树林的本地优势种白骨壤没有开花结果,因为还等不到其开花结果,叶子已被一种名为“广州小斑螟”的害虫啃光。上周五记者在通往观鸟屋浮桥的西侧,再次看到几株白骨壤的树叶仍在经受小斑螟的啃噬。工作人员介绍,已经在打药了,目前正在防疫中。

  周围高楼林立,道路的修建还有一个最为直接影响——小鸟来得少了。据广东边防支队老战士们回忆,1992年在深圳湾执勤时,有时飞翔的小鸟能把太阳遮住。而王勇军介绍,自1993年起,深圳湾红树林的鸟类数量开始大为减少,其中陆鸟减少34.8%,水鸟减少30.2%。

  ■启事

  拯救红树林

  近日,沉积问题让红树林保护区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本报今起推出拯救红树林报道,特邀你参与以下问题讨论:你关注深圳湾红树林的生态么?你认为红树林目前还面临哪些危机?你愿意为拯救红树林做些什么?参与方式,电话:83325000,传真:83328774;邮件:foxmoly@126.com 。

  ■揭秘

  三划红线保护区

  土地缩减近六成

  上个月,红树在历时近半年的全市海选中,高票当选为第二市树。政府投资3亿元修复红树林的工程,也将在下个月正式开工。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正迈向一个新高度。

  “今天保护意识的提升,或许正是从过去对红树林的伤害、永不可偿的教训中得来的。”一位在红树林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颇有深意地说。

  从地质资料上看,距今5000年前,罗湖区桂园路一带也曾遍布红树林——“地下3至6米都是树头”。气候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使曾覆盖了逾半个深圳的红树林幸存下来的只够“袖珍保护区”。

  官方对其保护的自觉要追溯到23年前。1984年,深圳市政府圈地415.48公顷,创建了深圳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保护区。4年之后,保护区提升为国家级,并重新划定红线,面积为304公顷。

  而随着深圳的高速发展,新建工程一点点侵蚀,红树林沼泽面积迅速减少,红线面积不得不三次调整。《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一书中称: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自新洲河排洪工程、高速公路、保税区等建设项目的上马,保护区原红线范围内48.68%的土地被吞蚀,毁坏红树林49公顷。

  在这之后的1994年秋,规划中的滨海大道要从红树林穿过,这也意味着又有200多亩红树林要为这个城市的发展而“牺牲”。经历了那场风波的人说,那时候都是拍着桌子,红了脸地闹。媒体也高度关注,直至惊动了广东省和国务院。后国务院工作组要求重新调整保护区的面积,不得缩小。这样才使滨海大道拐了个弯绕过红树林,但这一次被滨海大道切断的靠近锦绣中华的18亩红树林最后全部死掉。

  1997年初,再次划定保护区的红线。事实上在此之前,保护区是由红树林、陆地、基围鱼塘三部分加起来为304公顷,这个面积并不包括与海相连的滩涂部分。而第三次划定红线后,面积达到367.64公顷,是由近200公顷的滩涂、红树林和基围鱼塘组成,这也意味着红线范围内的组成质数发生变化,原红线范围内的陆地曾先后被划掉逾170公顷。王勇军说,红树林湿地植被连接陆域的中间陆地植被都被“消灭”。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秦鸿雁

  图:

  不断填海和过度开发,让红树林面临危险处境。 本报记者 黄宇 摄

  外来红树幼苗海桑。 (图片由受访者王勇军提供)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