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活力可期待 探索中凸显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5:00 南方都市报

  8月19日,光明新区正式揭牌运作。市委书记李鸿忠、市长许宗衡为新区揭牌。媒体报道认为,这将是光明新区历史性的一页,也是深圳特区史上重要的一页(见昨日本报A07版)。

  未来的深圳光明新区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蓝图:既是一个创新规划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的新城,也是一个居住环境最好、投资环境最优、城市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新城区,并且将努力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范地区。笔者比较关心的是新区的管理问题,其中涉及外来人口管理、城市规划以及行政效能等三方面。

  光明新区的人口现状是户籍人口约4.2万,暂住人口约75.8万,是深圳归侨侨眷最集中的地区。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倒挂比例几乎为1比18,这就要求光明新区有关部门的服务意识应持续向下,更侧重为暂住人口服务,满足和稳定庞大的暂住人口群,应该就是最优化的管理策略。

  突出“功能分区和动静分离”,是光明新区规划和建设的新亮点,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新型城市理念,但应该注意的是,功能分区和动静分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味强调“分”必然造成浪费和不和谐。例如,居住区主要规划建设各种住房和生活服务设施,但也可开办一些不污染环境、货运量不大的工业企业;工业区主要可规划建设工厂和有关的动力、仓库、运输等设施,但也有必要设置一些生活服务设施,以及某些科研机构等,要保证城市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必须把各功能区的位置安排得当,既保持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1977年底在秘鲁利马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其中就特别强调要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提出不要过分追求严格的城市分区,以免损害城市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宝安区不但承担了新区的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武装等工作,宝安区质监分局和食药监管分局也承担了新区内的相关工作。与此相应,市编委明确“新区的国民经济统计(GDP)计入宝安区”。在这种第三种体制下,就提出了一个政绩考核积极性的问题,在“光明新区官员努力和科学工作,但是工作政绩归属宝安区官员”的无条件大前提下,怎么调动光明新区官员的积极性,更值得上级管理部门认真思索,没有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就没有相对的工作热情,不惟考核,但是必须有科学考核。

  管委会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只有150个人,而现在的区级机构大都上千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以一当十'。”这从管委会(党工委)5个办公室的内设机构能清楚地看出这种彻底的集约管理思路。新区网站显示:管委会(党工委)下设办公室、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城市建设和管理办公室,每个办公室在六区都能找到一大堆对应机构。关键是“以一当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从事公共职能的职数少过一定的限度,就必然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公务过劳;二是推诿敷衍。这两种现象都是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大忌。尽管光明新区实行的是名为第三种体制的新机制,尽管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很高,但是,少是否一定能胜多,应该引起人员配置管理部门的注意。

  光明新区的设立是深圳在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但目前我们看到的蓝图并非十全十美,真正的蓝图应该是在勇敢的探索中逐步凸显并进一步完善。光明新区既不是行政区,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区,而是深圳市在园区开发当中的第三种体制。这种体制既不同于深圳高新区的管理体制,也不同于深圳大工业区体制,这就给创新管理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和期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升第三种体制的活力。

  □魏青

  ◎欢迎回应:电邮:Sping@188.com 博客:http://shenzhen001.blog.tianya.cn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