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苦守边疆 霍去病痛击匈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5:03 南方都市报

  第三回

  上回说到,为防御匈奴侵袭,秦始皇派军迫匈奴逃往漠北,使其十多年不敢南下,并动用50万劳力修建“万里长城”。但就在楚汉相争时期,长城外的匈奴冒顿单于崛起,将族群再一次发展壮大,重新占据了当年被蒙恬收复的土地,进而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一个全族男子皆兵的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起来,威胁直指西汉王朝。外有匈奴,内有异姓诸王心腹隐患,刘邦说,“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政权能否存在下去进而得到巩固。

  抗匈奴受挫汉高祖和亲

  对长城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学者认为,环境上一成不变的因素持续存在是历朝历代均修筑长城的直接动因,这一“持续存在的因素”即为中国北方的民族问题。与中原民族同步发展、在汉朝时达到顶峰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是匈奴,已有24个部落民族的结盟,从东北到青海都是匈奴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00年,战胜强敌项羽后有些不可一世的刘邦亲率大军抗击匈奴,轻敌冒进,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号称40万骑兵包围,刘邦被困7天,之后重金贿赂才逃出重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城之围”。

  对这段历史,北京教育学院历史学教授、中国长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朱筱新指出,遭受严重挫折后,刘邦明智地审时度势,匈奴军力雄厚,而且都是骑兵,汉军难与其争锋,更重要的是刘邦此时还有内顾之忧,国力不允许他与匈奴间进行战争。于是,从公元前199年开始,刘邦对匈奴和亲,实行怀柔政策。历史上,这是中原政权第一次以怀柔政策对待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双边关系,以和亲换取边郡的暂时安宁和休养生息的时间,以便腾出手来解决更为迫切的内部问题。历史学家指出,和亲只能缓和边患而不能消除边患,即使是缓和也是有限度的,和亲政策此后执行了60多年,对匈奴予以忍让。

  随后,西汉抓紧内部统一,巩固中央集权,“休养生息”使一度衰退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到“文景之治”,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片富庶的景象,国有余粮,库有余财,文、景二帝更是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军事力量增强,在边境进行屯田移民。西汉王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反击匈奴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国力转强汉武帝战略反攻

  到公元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多次威胁到汉朝京师长安。从公元前127年起,由汉武帝指挥的一场决定汉匈双方命运、影响极其深远的战略反攻开始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与匈奴进行的大规模战斗,也是贯穿长城全线的战斗,作战正面东起辽东沿万里长城直至天山,纵深从河套越阴山直达大漠以北,到公元前90年止,持续达47年之久,双方投入了以骑兵为主体的近百万大军,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汉军在作战的间隙修筑长城和修复前朝所筑长城,边打边修、边修边打,长城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感慨:“遥想万里长城全线战斗,壮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后人在记述这段历史时,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王昌龄这首《出塞》,描述的即是西汉时期著名将领“飞将军”李广。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从汉文帝时期从军抗击匈奴,与匈奴大小70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此后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

  西汉时期更著名的军事将领还有卫青和霍去病。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卫青曾7次领兵抗击匈奴,战功赫赫,成为后世“英雄不问出处”的经典注解;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一生4次领兵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歼敌11万,降敌4万,开疆拓土,战功比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霍去病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不要,并告诉汉武帝:“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此后历朝历代这8个字都刻在了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千里奔袭大败匈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带(黄河河套地区),发动对匈奴的第一场大战役。卫青率4万大军采用“迂回侧击”战术,绕道匈奴军队后方切断其前后联系,河套地区完全被卫青控制。随后,卫青修缮秦沿黄河长城及高阙一线长城,“其目的不是满足于既得胜利,而是据长城实施防御,为进一步夺取阴山山脉作必要准备。”北京教育学院历史学教授、中国长城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朱筱新分析,“不夺取阴山,仍难真正解决边境安全问题。”于是,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出征匈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之战”。

  年仅19岁的霍去病在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6天转战匈奴5部落,一路猛进,“这次大迂回深入匈奴后方2000余里,过往的都是旷无人烟的大沙漠,一举击破当地匈奴军,这是战争史上罕见的一场战斗。”国防大学军事学者、长城专家孔令铜指出,汉军在给北线匈奴以严重打击之后,战略方向突然转向河西,数万精骑深入到敦煌附近,一举打通河西走廊。为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全,汉武帝又下达了在阴山以北修筑长城的命令,这便是今日甘肃省永登县至酒泉市长城。河西之战后,打开了汉王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后人创建丝绸之路、加强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创造了条件,匈奴势力此后在这一地区几乎绝迹,汉王朝陆续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史称河西四镇。

  公元前119年,规模壮大的“漠北之战”开始。汉武帝令大将军卫青携前将军李广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分率两路大军与匈奴主力决战。孔令铜介绍,这是汉王朝以强大骑兵部队深入大漠以北、击败匈奴主力的一次远程奔袭战。“汉军作战指导明确,准备充分,以骑兵实施突击,步兵担任保障,分路进击,果敢深入,是在沙漠草原地区进行的一次成功作战,在中国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飞将军李广为何难超霍去病

  漠北决战是汉武帝反击匈奴作战的最高峰,使用了全国精锐骑兵、步兵、辎重兵数十万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卫青大破匈奴,飞将军李广却因在大漠中迷路而未能参战,拔刀自刎,三军皆哭。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告终,匈奴军9万余人被歼灭,不敢在大漠立足,向西北退却,李鸿宾分析,“经此一役,危害西汉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解决。”

  李广之死,汉军人人惋惜,但纵其一生,在战功方面也没有超过后来年仅20余岁的霍去病。孔令铜分析,自战国以来对匈奴在北方边郡的侵袭,各国都采取防守对策,筑长城,修关塞,设烽燧等均是这一策略下的产物;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虽曾派遣蒙恬北逐匈奴,但其战略思想仍然是防守,征发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征发戍卒,轮番守边;即便到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仍承袭这一思路。在此基础上,戍边的将士形成了“守边”、“堵击”等消极防御战略。“李广与匈奴直接对阵几十年,在防御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汉王朝守备边疆立下汗马功劳,但飞将军并没有在边防上有更大的功勋。”孔令铜认为,这正是朱德元帅所说“有什么枪,打什么仗”。

  至此,河西走廊彻底被纳入汉王朝的势力范围,新旧长城沿敦煌郡展开,长城全线每隔五里、十里的地方列置亭障,设立烽火台,固定戍卒瞭望;此外,汉武帝令屯戍部队与大量移民共同守边,军民协同,耕战结合,使长城内外得已安定。

  (下回预告:汉长城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延展,其重要意义在于将汉文化传播到长城以北,为今后长城内外的进一步交流和民族融合奠定基础……)

  ■ 长城史话

  万里长城见证王朝兴衰

  楚汉相争、三国鼎立,战略研究家钮先钟认为,从战略的观点看待中国历史,这两个时期可以称为“黄金时代”。在这两个时代中,许多非常杰出的战略人才相继出现,并直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对此,国防大学军事学者、长城专家孔令铜指出,秦楚之际人才集中在一方面,造就了中华一统;而三国时期,人才分散居于三大集团,导致了相当长时期的分裂。

  “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辅佐刘邦与项羽决战垓下,终致项羽败亡。三杰均为历史上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尤其韩信,从“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到“登台拜将”,最后一战在垓下“楚歌四起”斩首楚军8万,围剿携800骑突围的项羽,韩信将这个72战战无不胜的楚霸王彻底解决掉,也造就了世界战争史上一次有名的决定性会战——垓下会战。

  汉朝历史,由此翻开。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第一个盛世王朝,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与疆域拓展、丝绸之路、匈奴西迁等精彩篇章内外交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多位军事、历史及社会学者均指出,汉朝从初期国计民生的制定到盛世繁荣及最终走向衰退,基本脉络都是围绕长城线展开;更准确的说法是,内忧与边患是西汉时期的两大主题,力争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问题并进一步发展的万里长城,也见证了一个王朝强盛及逐渐远去的身影。

  本版采写/摄影:本报记者 高爽

  图:

  从长城射击孔向外瞭望,对手形势一览无余。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