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平社区:老戏友聚在一起 想唱就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5:12 厦门网-厦门晚报

  “春夏秋冬回转机,盼望我君出头天。虽然过得苦日子,内心怎得糖蜜甜……”昨天傍晚,杜阿姨要去第八菜市场买菜,走到厦禾路往开平路的斜坡上,就听到旁边的楼上传来歌仔戏的声音。她停了下来,听了一会儿,电话响了,是女儿打来的:“妈,买个菜怎么去那么久?”

  要不是女儿催促,杜阿姨还想再听一会儿。路人从这个斜坡经过,都要驻足聆听。

  歌声是从纪良材家传出来的,周一、周三上午,一群歌仔戏迷都聚在这里唱戏。“全是退休老人,一唱就是3小时。”纪良材说,年纪最大的老人85岁,以前演过小生,大家唱的时候,老人就拉大广弦伴奏。

  只读到小学五年级

  阿姨写剧本不打草稿

  走进纪良材家,十几平方米的客厅挤着8位老人,都是几十年的老戏友了,他们这个业余剧团名叫“厦禾歌仔戏团”,前几年常在轮渡演出,但由于经费问题,近两年他们多在家里活动了。

  8岁起,纪良材就跟着父亲学唱歌仔戏,以前在前台扮丑角,现在老了,就搞幕后伴奏。老纪说,歌仔戏必备的四大乐器:笛子、壳子弦、六角弦、月琴,家里都有收藏。前几年,老纪看电视里的歌仔戏,听到了大提琴的声音,于是就尝试着将大提琴伴奏融入歌仔戏,他还买来大提琴自学。

  蔡应端和施月华老人负责说唱,昨天她们唱的是《郑元和与李亚仙》这出,唱词是蔡应端自己写的。《郑元和与李亚仙》讲的是一个状元郎和一个红尘女子的故事,蔡阿姨根据情节的发展为每部分配了不同的曲调,她足足写了8页纸。

  蔡阿姨小时候常跟母亲去看戏,虽听不太懂,但她总喜欢跟着哼。她只读到小学五年级,但写唱词都没打过草稿。“我一边唱一边写,唱了什么就写什么,觉得不好了再改。”

  大女儿学得认真

  找不到年轻人对唱

  老纪的两个女儿从小都对歌仔戏有浓厚的兴趣。这几年,大女儿凤娇开始认真学,但她说:“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喜欢歌仔戏的,想找个对唱的都难了。”

  小女儿文文是在歌仔戏的熏陶下长大的。小时候,看到大人们排练,她跳上家里的床铺,把上面当舞台,随意把毯子往身上一甩,当作水袖,兴致勃勃地表演起来。

  上小学三年级时,班上的同学知道她会唱歌仔戏,都喊她“文文阿姨”、“文文阿婆”。从那以后,文文再也不学。前几年,老纪说要教她学二胡,女儿也不愿意,自己学吉他去了。

  老房子要拆了

  老戏友不想散

  老纪从小住在这老房子里,前几天要刮台风,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家里早就买了房,但他和老婆都不去住。“这里热闹,还有一群老戏友。”

  平常,都是老纪弹着三弦,老陈拉着二胡,还有几个老人分别吹笛子、弹小阮,大家每周聚到一起唱一唱。

  今年老纪家不得不搬迁了,老人们坚定地说:“老纪搬到哪,我们就跟到哪。”

  文/图 厝边记者 蔡佩玲实习生 陈晶

  厝边新闻助理 许雅真 蔡意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