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里的“救命丫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2:12 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记者 徐军峰

  41年前,梳着两条大辫子的17岁汉族姑娘刘玉莲当上了“赤脚医生”,不过是在镇里最穷的二堡村。对这个能看病打针的汉族姑娘,维吾尔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丫头”。如今,刘玉莲已年近花甲,可村里无论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仍习惯地叫她“丫头”,只是不时在前面添上“救命”二字。

  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村庄,全村330户人家1092口人,汉族仅有5户26人。耕地少,加上缺水,二堡村曾经穷得丁当响。可就是这样一个穷村子,40年来医疗卫生工作却做得出奇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除害灭病、初级合作医疗、两管五改、甲亢并肺结核病普查普治再到天花病歼灭战;八九十年代的公共卫生宣传、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指导;新世纪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特别是近两年来新型合作医疗、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二堡村都走在了前列。

  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救命丫头”,一个扎根乡村41年,倾心为农民服务的汉族医生刘玉莲。

  尽管没有大医院的豪华大楼和高档设备,刘玉莲的卫生室却不乏“人气”。问诊、取药,然后轻声细语地用维吾尔语嘱咐用药注意事项。在刘玉莲的卫生室,除了二堡村的乡亲,还常常能看到四邻八村的病人。记者见到一位从10公里外的村子赶来的维吾尔族老大爷,他说:“丫头人好医术好,不管早晚,随叫随到。”一旁的维吾尔族大妈说:“丫头心肠好,出诊费和治疗费全免,量个血压、扎个针都不要钱。”

  长期在沙漠边缘的维吾尔乡村生活,58岁的刘玉莲打扮得就像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妇女。可她瘦小的肩上却挑着二堡村老少乡亲健康保障的重担,在农村“看病难”还未能解决的今天,最穷的二堡村却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去医院”的基本医疗目标。

  刘玉莲非常节俭,每次开药只开两天,为的是观察用药情况,不浪费。一般感冒花钱不会超过3元。如果注射青霉素、先锋霉素,做过皮试后,她还会抽出一点在病人的肌肉上注射,直到确信没有过敏症状,才开始静脉输液。输液时,她从来不会离开病人半步,等到输完液拔掉针头,她还要观察一阵才放心地离开。41年来,她治疗过数十万人次,从未出过一次医疗差错。

  1971年6月,已经干了5年“赤脚医生”的刘玉莲有机会在驻地空军航校医院参加了比较系统的培训,掌握了当时在全国推广的中医针灸技术。村民玉素甫·买买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脖子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甲状腺瘤,在当地多家医院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刘玉莲就用针灸疗法结合药物给他治疗。两个月后,玉素甫·买买提的病竟然神奇地治好了。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夸赞“丫头神医”。

  记者看到二堡镇党委去年的一份推荐材料中写着:“刘玉莲医生在40年的艰辛工作中,医治患者30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

  这个数字放在40年漫长的时间里也许不算太多,但是从刘玉莲微薄的收入来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几十年来,刘玉莲一直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临时工”医生,工资去年才涨到每月350元。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至今她也没有社保、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

  刘玉莲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村里、乡里的民族团结先进。今年7月17日,哈密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直到洪水从别处流过,刘玉莲才顾上回家看看。幸好家里没有大碍,只是旧报纸糊的屋顶露了个大洞。刘玉莲与丈夫商量,有些乡亲的房子被洪水冲塌了,把自己家的被子挑个好的,再买些米面送去,别让他们饿肚子。50岁的吐逊汗·吾斯满说起这桩事还感动得流泪:“丫头看我们的房子塌了,就把自己家的被子拿来,还送来了面粉。”

  每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刘玉莲都要给村里学校的孩子买100个本子和100支铅笔,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30多年。

  刘玉莲给病人垫付几元乃至几十元钱的医疗费,是家常便饭。2000年8月8日,40多岁的维吾尔族汉子艾曼提·玉努斯挖坎儿井时从25米的高处坠下,腰腿骨折,躺在家里不能动弹。刘玉莲建议他去大医院拍片治疗,可是他的女儿刚刚遭遇车祸,家里实在没有钱了。看着艾曼提一家哀求、期待的目光,刘玉莲只好治疗了。她每天要到艾曼提家,步行、骑自行车两个多月,仅医药费就垫付了1500元。如今已经康复的艾曼提说起这事还忍不住流泪:“我的命保住了,给丫头两个金疙瘩都不够。”据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21日电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