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更“温柔”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4:50 钱江晚报

  ■李庆钢

  汽车社会,和谐为上。我是一个有着35年驾龄的职业司机,这么多年的开车经验告诉我,开车人,要让汽车变得“亲切”,应尽量减少自己的交通陋习,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调动汽车的“肢体语言”。

  我把行车时的操作行为及喇叭、灯光等的正确运用,称为汽车的“肢体语言”。其中,操作行为主要体现在遵章守纪、服从交警指挥。这需要司机多换位思考,多考虑他人的交通利益。应做到礼让行车,礼让行人。太原的姐胡冬开出租车13年,她坚持一个信条:宁可不拉乘客,也不能违反交通法规。因此,她从没有收到过一张罚款单,这在出租车行业可以说是非常少见的。

  喇叭的使用体现在尽量不按或者“短”按,人们最厌恶长时间鸣笛。我曾为领导驾驶专车多年,去小区接人时从不用喇叭叫人,都是通过事先的约定时间或者电话、门铃提醒,尽管可能多等了时间,但心里却很舒坦。夜间行车使用眩目灯光也是人们最反感的一种驾驶行为,夜间造成的交通事故也多与眩目的灯光有关。我在城市夜间行车,基本上不使用远光灯,以免给行人和其它车辆造成不便。我觉得,许多驾驶人看似不经意的小动作,对他人的影响却有可能非常大,我们有必要从小事做起,让汽车变得“亲切”起来。

  在现实中,不少驾驶人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是令人遗憾的,以至于人们对汽车社会深感担忧。如驾驶车辆通过行人密集区时不减速,扬起一路灰尘;通过水洼不礼让行人,甚至以此取乐;汽车与行人抢道;还有一些驾驶人向车外吐痰、丢烟头、扔垃圾;喇叭、防盗警报器扰民等交通陋习,无疑也是野蛮、不文明的行为。

  随着家庭轿车的普及,车与车、车与人的“交流”将会越来越多,文明驾驶愈加显得重要。希望所有驾驶人开车能“温柔”些,汽车社会就会更加文明。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