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气象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6:39 深圳特区报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共生气象新

  ——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述评之八

  本报记者滑翔

  如果把城市的发展水平比作一桶水,那么这个桶能装多少水,首先取决于组成这个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一块,这是经济学上著名的“木桶理论”。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一个木桶要多储水,还要看木板与木板间是否严丝合缝、牢不可破。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既不能有“短板”,也不能有“缺缝”。只有当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发展要素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时候,整个城市的“金桶”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牢固。

  今年上半年,深圳GDP增速13.2%。虽是一个貌不惊人的数字,但如果把它与深圳社会发展的各项要素一起放在“木桶”周围比照,我们不难发现,这个“13.2%”恰恰是众多“匀称”的木板中,同样适中的一块。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加速跑”,深圳的发展全面进入了“高端化”阶段,对GDP的非理性追逐已经宣告结束。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深圳不断加大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齐头并进,合力为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发展生态。

  党建“龙头”引领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深圳来说,能否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进一步有所作为,关键更是在于牢牢抓住党建这一“龙头”,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深圳,“两新”组织对GDP的贡献率,近年已高达近70%。然而在这一举足轻重的经济群体中,党的建设向来是薄弱环节。面对新形势,深圳市委主动适应变化,把“两新”组织确定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主战场,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创新党的组织建设、实现党的政治领导。

  为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市委书记李鸿忠明确提出了目标:要做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近年来,一场“两新”组织党建“攻坚战”在全市轰轰烈烈地展开,行动迅速,战果显著。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按照地域划分的292个片区已全部建立片区联合党组织,初步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全市5280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党组织组建率超过80%,比去年底翻了一倍以上;沃尔玛、麦德龙等一批知名外资企业,纷纷成功组建基层党支部和工会组织,开创了“两新”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一手抓党组织组建,一手抓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在深圳许多普通的基层单位和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了企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每天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生动演绎。

  高高飘扬的党旗,始终是引领深圳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前进最亮丽的一面旗帜。

  “双年”洗礼,城市靓丽升级

  现代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竞争力的较量,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宜居程度的比拼。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的基层基础建设和城市管理愈发跟不上城市扩张的步伐,显得相对滞后。要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把“金桶”做大做牢,必须尽快消除“短板”,向城市深度管理要竞争力。

  2006年初,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深圳建设发展工作的全局审时度势,决定开展“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活动,以“双年”为抓手和载体,下大力气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实行“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打造一流的城市环境。

  “双年”工作开展以来,从创新街道管理体制到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从综合整治“城中村”和社区环境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解决住房难、看病难、入学难到打破交通“瓶颈”……一项项民心工程迅速见到实效,一大批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硬钉子”被拔掉,经过洗礼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荣获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市、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全国“十五”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伴随着“双年”行动不断深入,一枚枚体现城市“软实力”的“奖牌”相继落户深圳。尽管这些“奖牌”属于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但它们无不体现着同一个内涵:坚持科学发展,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让百姓成为现代文明城市发展的真正受惠者。

  的确如此,深圳人正真切体会并享受着身边发生的种种变化,生活在这座城市感到更舒心了。统计部门的民意调查显示,对“双年”行动有所了解的市民中,超过85%对这项工作表示满意,83.5%的市民认为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平安深圳”,优化投资环境

  社会治安环境是第一投资环境。没有稳定的环境,生命财产都受到威胁,投资者只能望而却步。早在几年前,深圳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了这一理念。

  一个无需回避的事实是,那时候评价深圳的治安形势,人们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严峻。深圳的治安能否根本好转,直接考验着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广大群众拭目以待。

  破解困局,从“变”开始。

  几年来,凭着勇于变革创新的魄力,深圳在警力不足等客观情况下迎难而上,实施了一系列开全国之先河的改革举措:

  出台全国第一部《深圳警察通令》和《深圳市公安机关警务工作问责规定》,加强警察队伍建设;

  在全国率先实施派出所勤务制度改革,使全市各派出所的巡逻警力增加了四成,出警时间从过去的平均11分钟缩至5分钟;

  在全国最早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在全市范围内安装20万个摄像头,对路面治安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

  全面启动“网格化”巡逻防控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织就了一张全方位、全天候、全时空的动态打击防控网络;

  制定人口管理的“1+5”文件、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1+7”文件,大力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

  在特区内主要干道及宝安、龙岗部分区域限制摩托车运行,以减少交通事故、遏制“两抢”案件的发生……

  每一步变革之举,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投资者放心,让老百姓安心,让歹徒惊心,全力打造“平安深圳”。

  老百姓有目共睹的是,经过不懈努力,深圳的社会治安正在朝着人们期待的目标逐年好转。有数据佐证:从2004年至2006年,深圳市的刑事案件连续以平均每年12.7%的幅度下降;全市出租屋发案累计下降超过63%;“飞车抢夺”案件同比下降69.1%,今年以来此类案件日均发案已经降至1.4起。而据2006年底深圳市党风廉政办公室的调查显示,群众对治安的满意度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达87.5%。

  文化繁荣,市民尽享“精神福利”

  文化,城市发展的灵魂,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当今时代,城市的发展与竞争,已经进入到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阶段。”早已成为深圳上上下下的共识。

  基于此,深圳将“文化立市”确定为城市发展重要战略之一,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文明程度和人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了坚实的文化保障。

  今年3月1日起,深圳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全部永久性免费开放,高雅的艺术场馆也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家园。这一全国首创之举,正是深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社区参与一场文艺活动,到音乐厅看一场艺术演出,进图书馆读几本好书……如今已成为越来越多深圳市民的生活选择。经过政府连续多年的大力投入,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时刻精心呵护着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和权力。

  伴随着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深圳文艺精品创作近年来也是全面开花。《神州和乐》、《梦幻西游》、《卖火柴的小女孩》、《画魂·舞》、《大万世居》、《夜·明》……一大批文艺精品相继从深圳走向国内外舞台,打响了文化领域的“深圳品牌”。

  春华秋实。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市民文化大讲堂”、“国际钢琴协奏曲大赛”、社科普及周、“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一个又一个精心孕育的文化活动品牌,成为深圳人真正的精神福利。人们尽情徜徉其间,城市整体人文素质不断提高,为这座城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它迈向和谐社会的步伐更快、更坚实。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