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民警把办公地点“搬”到老百姓家的炕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7:41 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 郭建珍《山西晚报》记者 郭风情

  上访了8年的农妇耿建香说,她再也不上访了。

  耿建香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茹村乡西天和村人。1999年,她的丈夫在一次煤矿塌方事故中遇难。由于事故主要责任人中有一人在逃,司法机关迟迟不能结案,民事赔偿无从兑现,她因此连续上访了8年,成了县里乃至市里有名的老“上访专业户”。

  后来,五台县公安局局长刘兴平带着办案民警走进了耿建香家。他们详细介绍了网上追逃和实地布控的情况,诚恳地请耿建香对办案民警进行监督,还帮助她就赔偿问题和法院进行了有效沟通。

  理通了,气顺了,耿建香说:“8年上访我没有安生过,现在民警主动上门帮我解决问题,我再也不上访了,就在家里好好过日子,等着好消息。”

  刘兴平感慨:其实,老百姓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把工作做细了,把理儿说透了,他们会理解。

  这是山西省忻州市公安局开展“十进家”活动后发生的一个故事。自4月11日活动开展以来,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逃犯的家,也是家。郝云达逃了12年,他的家散了12年,而民警多跑几趟路,多说几句贴心话,就挽救了一个家,社会又多了一个和谐细胞

  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公安局法制科科长康国平利用“职务之便”,一下子从网上搜到了一长串在逃人员名单。出逃时间长达12年的峨口镇正下社村人郝云达,最先进入他的视线。

  1995年,郝云达因为一件琐事,将同村村民打伤。案发后,郝云达出逃,一去不返。其间,郝父病逝,郝仍然杳无音信。郝母整天坐在村口,别人知道她想儿子,老人却说:“想他干啥!我自个儿清净。”

  康国平先去了郝云达的姐姐家。得知“康同志”的来意,姐姐满脸堆笑,“诚恳”地说:“你要知道他在哪儿,快把他找回来,我们也想他。”

  再去。这次,康国平没有穿警服,直接去见郝母。老太太的态度不冷不热。康国平毫不在意,挽起袖子,将狼藉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笑眯眯地向郝母说:下次再来。

  第二次,第三次……老太太坐不住了,姐姐坐不住了。第六次登门,姐姐不见了。

  “我去内蒙古找弟弟了。”姐姐说,“是康同志的诚意感动了我。”

  一别12年,姐姐只知道弟弟躲在内蒙古,其余情况一无所知。第一次内蒙古之行,姐姐空手而归。

  康国平仍然隔几天就来看看,买些生活用品,讲些法律政策。姐姐又坐不住了,第二次踏上了寻弟之旅……

  茫茫草原,找一个12年未见的人谈何容易?费尽周折,姐弟俩终于在一个小旅社见了面。郝云达蓬头垢面,“活像个叫花子”,姐弟俩含泪相望,不敢相认。郝云达告诉姐姐,决定见她之前,他绕着旅社周围“侦察”了半天,确信没有警察跟踪,才放了心。出逃12年,他隐姓埋名在内蒙古放羊,年近六旬,仍然光棍一条。回家的路近在眼前,但他不敢投案自首。

  “要不是公安同志,我就死在逃亡路上了。”郝云达说。最让他意外的是,在他投案当天,康国平根据有关政策法规,为他办理了取保候审手续,并将他亲自护送回家。闻知消息的老母亲,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守候在村口,直到傍晚时分,看见“胡子头发一般般长”的儿子和身边的康同志,老人嚎啕着跪倒在地。

  逃犯的家,也是家。郝云达逃了12年,他的家散了12年,而民警多跑几趟路,多说几句贴心话,就挽救了一个家,社会又多了一个和谐细胞。欣慰之余,康国平反思:“如此简单的道理,为什么12年后才付诸行动?”

  “十进家”活动开展后,一切都变了。同样的派出所,同样的所长,不同的是,所长将办公地点“搬”到了老百姓家的炕头

  “十进家”的核心就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实现警心与民心互动,警力与民力互补,警情与民情互融,警权与民权互享。对此,原平市苏龙口派出所所长张晋荣有着亲身感受。

  2006年3月17日,原平市南坡中学发生一起校园伤害案,17岁的中学生鹏鹏被同学原某捅成重伤。出院后,几乎被毁容的鹏鹏成了一个“从来没有笑容”的孤僻男生,他对母亲说:“这辈子,我没有任何希望了。”母亲安慰着儿子,心却在滴血。

  从始至终,惨案制造者原某及其家人一直没有露面。鹏鹏的父母几次到辖区苏龙口派出所催问,得到的回答是“做完笔录,取保了”。拿到了儿子的重伤鉴定,父母再去催问,果然发生了最令他们担心的事,原某早已跑得不知踪影。

  接下来的上访之路布满辛酸,最绝望时,鹏鹏的父亲甚至想和原某一家“同归于尽”。

  “十进家”活动开展后,一切都变了。

  还是同样的派出所,还是同样的所长,这一次,张晋荣将办公地点“搬”到了老百姓家的炕头。他进了两个家,“一个是犯罪嫌疑人的家,一个是未破获案件的受害人家”。头几回,原家人指桑骂槐,第十次登门后,原母干脆告诉张晋荣:“我不希望再见到你。”

  继续“进家”,讲政策,讲法律,讲为人父为人母的艰难,原父终于吐口,愿意赔偿鹏鹏14万元。

  再进鹏鹏家。

  看到以往只能在办公室“逮住”的所长竟然进了自己家门,鹏鹏的父母热泪盈眶。尽管14万元的赔偿款距离儿子的整容费用相差甚远,但看到张所长写满歉意的笑脸,通情达理的父母再不多言。两个几乎要“同归于尽”的家庭,从此握手言和。

  “所长以前来过吗?”在鹏鹏家,记者悄声问男女主人,夫妻俩犹豫片刻,同时点了点头。这个饱含善意的“护短”之举令张晋荣当场泪下,他说:“面对这些朴实可爱的老百姓,我无地自容。”

  走千家、进万户,既让民警感受到了百姓的疾苦,并被深深地打动,也让百姓了解、进而理解了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苦衷。民警和百姓在相互交流中,将心比心,换位体验,思想感情上的距离不断缩小,基层民警“冷硬横推”现象明显减少,工作作风和态度明显好转,对民警的投诉同比下降了47%。警民之间,了解多了,误会少了;理解多了,抱怨少了。警情和民情互融的直接效果是一批涉法涉警信访案件很快息诉罢访,而其现实乃至深远的意义则是警权和民权的共享。

  过去抓捕、追逃需要投入大量警力、精力、财力、物力,撵着犯罪嫌疑人的脚印跑,群众能躲就躲,现在是群众主动当帮手,歹徒真是钻进警民编织的天罗地网中了

  许多民警都有这样的感受:进多了百姓家,与其说是在帮助他们,不如说是在教育自己,才真正明白了“我们为老百姓做的事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的理。在走村进户的过程中,民警们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真心,也换来了百姓的真心。老百姓过去遇到恶人坏事不敢管、不愿管,都是绕着走,现在是敢于管、积极管,警力在群众中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无限的延伸。

  河曲县文笔镇南原、北原村是全县最大的两个村,治安情况复杂。文笔镇派出所民警先后5次深入这个村调查了解情况,与村民共同研究防范办法。村民深受感动,在村委会组织下自发成立了60人的巡逻队,有效缓解了警力的不足。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十进家”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效拓展了信息渠道,阻止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升级,还成功转化了挑头闹事者。

  公安机关在对忻州市领头闹事的王某执行刑事拘留时,发现他家生活艰苦,他妻子因患多种疾病卧床不起,5名民警当场捐出500元钱,给王家解了燃眉之急。王妻深受感动,当即劝说丈夫配合警方。此后,王某不但不再带头闹事,还协助警方劝解其他人。

  5月30日下午,3名持刀歹徒在偏关县富康旅店劫走一女子价值1.4万余元的金银首饰,然后从南门广场租车逃走。接到报案后,警方迅速组织警力追捕。许多群众丢下手里的活计,加入了追捕的行列。嫌疑车辆在老营村附近被拦住后,歹徒跳车逃窜。当时正下着大雨,几十名村民配合民警沿着窑洞一孔一孔地搜索。最后,民警和群众顺着泥泞的田间小路穷追十余里,终于将歹徒人赃俱获。面对警方的感谢,村民们说,警察抓坏人,我们理应尽心尽力。民警们感慨万千:“过去抓捕、追逃需要投入大量警力、精力、财力、物力,撵着犯罪嫌疑人的脚印跑,群众能躲就躲,现在是群众主动当帮手,歹徒真是钻进警民编织的天罗地网中了。”

  “十进家”决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而是要真正沉到群众中去,以真心求得理解,以真情换取信任,以真干赢得支持

  如何才能进得去门、说得上话、办得了事?这是活动一开始就面临的一个难点。

  忻州市公安局要求全市民警要练好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解决不愿做、不善做群众工作的问题。从领导到民警,一一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各级班子成员还选择热点、难点,上门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各警种、各部门结合实际,梳理工作任务,分清缓急,逐件落实。对开展的每一次进家入户活动,都详细记录走访时间、走访地点、走访对象、走访内容、走访效果,并由走访民警和走访对象分别签字。对发现的问题,集中剖析,努力解决;对获取的信息,集中研判,科学决策;对排查出的矛盾,协调各方,认真化解。

  “十进家”得到了全市民警的积极响应。截至7月底,忻州市民警共走访各类群众家庭22730户。其中涉法上访人员家庭788户,未破案件受害人家庭1843户,在逃人员家庭746户,治安积极分子家庭4420户,监所在押人员家庭1491户,企业经营人员家庭2223户,弱势群体家庭2401户,涉爆问题突出地区的人员家庭2612户,有病、有难、有错民警家庭217户。

  是“迟来的爱”还是“纯属作秀”?“十进家”究竟能不能走远?能走多远?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在连日的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一些不同声音,有人将“十进家”称为“迟来的爱”,也有人不屑一顾,认为“纯属作秀”,更有人断言,“十进家”好像一阵风,别看现在刮得猛,来得快,去得也快。

  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警察法专家陈晋胜在肯定“十进家”意义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切忌将这项新生事物庸俗化、功利化,“今天紧锣密鼓,明天偃旗息鼓,后天无锣无鼓,最终不了了之”。

  “十进家”究竟能不能走远?能走多远?怎样才能走得更远?8月21日,记者再次赶赴忻州,就此向忻州市的民警们求证。

  女警马晓玲是忻州市公安局独有的“十进家”办公室的干事,“十进家”的故事她听得多。她告诉记者,对于“十进家”,很多基层民警一开始只是接受任务,并没有太多认识,更谈不上深刻,大家都只是照着要求去做。但是,在进家的过程中,民警们认识到了“十进家”并不是工作任务的增加,而是工作方法的转变,而且也切身感受到了“十进家”的巨大能量和活力。

  忻州市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张荣是“十进家”一系列方案、章程的执笔人。他说:“十进家”是专群路线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升级版”,进家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把过去笼统、抽象的目标具象、明确了。过去“警务跟着警情走”,疲于奔命、疲于应付,结果仍然事倍功半;现在“警务跟着民情走”,民情成为公安工作的风向标。改变的只是一小点,收获的却很多:刑事案件侦破数比去年同期上升80%,创历史新高;治安案件查处同比增加90%;现行命案破案率达到91%,全省排名第三,而去年是倒数第二;涉法上访同比下降70%;全市公安实现三个“零发生”:民警重大违纪案件零发生、涉爆案件事故零发生、监所安全问题零发生。

  公安部咨询委员、曾任山西省公安厅厅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玉璋带队对“十进家”进行了为期5天的专题调研。其间,他们不止一次听到这样“三个多”:老百姓说,你们早点来多好;民警说,我们早点去多好;老百姓还说,当官的(百姓眼中“公家人”都是官)都能这样做多好!

  忻州市忻府区长征路派出所所长刘建强说,作为基层民警,过去也经常进百姓家,但“此进家”非“彼进家”,“十进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了对群众的态度问题。活动之初,他就要求民警摈弃旧有习惯,换位思考,进家就要真心、热诚,实实在在地为百姓着想、服务。过去进家为办案,人家不理不睬不配合是常事,甚至冷嘲热讽,被骂出来、撵出来;现在进家为百姓,距离拉近了,心贴近了,老百姓啥都主动给你说,案子好破,逃犯好抓,治安好管……好处多着呢。

  “十进家”是概括的提法,其内容涉及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并不仅限于这十类。事实上,已经尝到了甜头的忻州市各级公安部门和广大民警正在丰富着“十进家”的内涵,扩大着“十进家”的外延。忻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周亚进告诉记者,河曲县已经推出“十五进家”,偏关县从“一带头、二提高、三做到”入手深化“十进家”,忻府区把“十进家”纳入去年就已推行的“民警等级化”考核管理制度……

  忻州市公安局局长郭齐鸣认为,“十进家”是忻州具体情况和公安工作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活动不是物质投入,而是精神投入,是实干精神、责任感和对群众的真心实意,主旨就是要实现零距离为人民服务,零距离打击犯罪,零距离保护百姓。作为立警为民的具体体现,“十进家”的生命力毋庸置疑。将来可以不叫“十进家”,但其宗旨和做法必将延续下去。

  忻州的实践者们也注意到,作为新生事物,“十进家”还存在着认识不深入、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比如,民警进了逃犯家,与其家属建立了一定的友谊,固然可以敦促逃犯早日投案自首,但如何正确把握“人性化”执法与维护法律尊严的关系;在“进家”过程中,有的群众提出了超出公安职权的要求,民警应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问题都还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本报忻州(山西)8月21日电

  编后

  一项举措才实施了短短几个月,何以能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何以能取得如此令人满意的效果?关键就在于紧紧扣住了民心向背这个主题,把出发点、着力点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上。

  可以相信,持之以恒地坚持这一活动并发扬光大,必将为新时期公安工作走群众路线,使公安机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做出更好的诠释。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