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村庄里的汉族“救命丫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7:41 法制日报

  一本1970年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已经发黄的纸页上,重要内容下面被划上了线,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书页散了,主人用锥子在书脊上扎了几个眼,然后用细铁丝穿了起来。

  2007年8月17日上午,在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卫生室里,记者见到了这本书,也见到了书的主人———本文主人公、村医刘玉莲。

  今年58岁的刘玉莲,不带编制,每月仅有350元收入,但她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保护当地千余村民近半个世纪、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使“小病不出村,大病才上医院”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里变成了现实。

  刘玉莲珍藏着5本笔记,这些日记,记录了她41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乡村各族农牧民群众热忱服务的行医生涯。让我们通过她的日记,重温那一个个发生在她身上的感人故事。

  “第一次给病人解除了痛苦,兴奋又充满欢乐!”

  ———摘自刘玉莲日记

  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是典型的维吾尔族群众聚居村,全村330户1092口人中,汉族仅有5户26口人,全村人均耕地不足2亩。

  但就是这个村,近三四十年来医疗卫生工作却做得出奇地好,其“秘密武器”就是村里有一位扎根41年、被维族群众称为“丫头”的乡村医生刘玉莲。

  1966年初,从老家甘肃通渭读完初中的刘玉莲,随早年支边的父亲迁居到哈密,很快,随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政策的全面贯彻,有文化、爱劳动、脾气好的刘玉莲便被老队长玉努斯·铁木尔派送到公社卫生院参加了半个月的脱产培训,从此开始了她当赤脚医生的人生历程。

  没有国家编制,属于非正式医生,没有工资,只是由4个生产队公摊记工分,到年终时决算领钱,尽管如此,刘玉莲仍感到无尚光荣。白天,肩背红十字药箱甩着齐腰长的大辫子,走队串户给社员打针治病;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翻看《赤脚医生手册》、《新针疗法》等医学书籍。

  刘玉莲至今仍很清楚地记得她接诊第一个患者时的情景———那天下午,收工回家正忙着做晚饭的刘玉莲,听到本队社员帕旦木汗大妈非常吃力地喊着:“头疼得很!头疼得很!”凑近一看,只见病人脸色苍白,取出体温表一量,40.4度!

  刘玉莲赶紧从医疗箱里找出氨基比林注射液,打了一针,并想办法退烧,当从书上查到阿斯匹林片可以退热还能发汗时,忙倒上温开水给她喂药,直到病人呻吟声渐渐地小了、呼吸匀称了好多,刘玉莲才松了一口气。病人醒后体温趋于正常时,刘玉莲放下心来,搀扶着帕旦木汗大妈回家。

  初战告捷,刘玉莲兴奋不已,在当天的日记中,她写道:“第一次给病人解除了痛苦,多么令人兴奋而又充满欢乐啊!我将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工作中,无论将来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我都要把它干好。”

  “不管我有多委屈,只要能将古娃尔汗妈妈的病治好,我万分的高兴。”

  ———摘自刘玉莲日记

  1971年6月15日,刘玉莲参加了在原空军八航校军人医院为期三个月的封闭培训,跟随著名军医学习,这对于已经从事赤脚医生工作五年多的刘玉莲来说,实在是个难得的机会。

  回村后,刘玉莲很快就治好了一位名叫玉素甫·买买提的疑难疾病患者。刘玉莲采用当时部队军医发明并向全国推广的新针疗法结合药物治疗后,效果竟然出奇地好。持续治疗两个月后,不但治愈了老人的支气管哮喘,而且连他脖子上的大疙瘩也没了。此后老人逢人便伸出大拇指说:“丫头神啊。”

  41年来,她治疗过数十万人次的病人,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医疗差错。因为叫她的汉语名字刘玉莲比较拗口,维吾尔族老人们亲切地叫她“丫头”,时间长了,男女老少都习惯性地叫她“丫头”了。

  当天,她在日记中写到:“虽然今天被车撞的不轻,但不管有多委屈,只要能将古娃尔汗妈妈的病治好,我万分的高兴。”

  本报哈密(新疆)8月20日电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