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真诚叩老百姓的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7:59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报平原讯 “像对待亲兄弟一样,掰着指头和农民算养蛋鸭的经济账,并帮助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难题。”8月15日,平原县畜牧局驻王杲铺镇前梅村的副局长郑汝臣,在驻村日记中写道,“经过引导和扶持,村里养鸭农民发展到25户,养鸭20万只,年纯收入可超过400万元。”郑汝臣是全县596名驻村干部中的一个。

  县乡干部进驻191个村庄的背景,是县里开展的“听民声,察民情,想民事,解民忧”活动,而组织这项活动是从“相家水库现象”得到的启示。去年,县里想利用早已征用的一段河流故道建设水库,但河道内1.1万亩土地由28个村庄的1000多户农民长期耕种。工程会否引发问题?县乡干部进村入户做工作3个月,最后,群众无一反对。今春,蓄水5000万立方米的水库开工建设。“倾听呼声,解决困难,是凝聚群众的最好途径。”县委书记董绍辉说,“干部驻村是‘四民’活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要带着情感去敲群众的门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选派的干部都是带着沉甸甸的调查问卷表进村的。问卷包括农民自身要求、对村庄和乡镇工作意见、对驻村工作建议以及对县委县政府决策的看法等内容,共17个问号。带回民情、带回民声、带回民意甚至骂娘的话,是县里对驻村干部的嘱托和要求。全县发放调查问卷共1.2万份,收回1.1万多份,筛选归纳出500余条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用走访、开座谈会形式,征求意见200多条。听到真话,是干部放下架子、接近民众的结果。“群众最讨厌的是官僚主义,最反感的是政绩工程,最憎恨的是弄虚作假。”县里把这一调查结果视为最宝贵的收获。

  一家富不富,看是否有好项目;一村火不火,看是否选到好产业。县里对驻村干部提出了帮民致富、帮民解忧、帮民说话和传播政策、传播科技、传播文明的帮扶要求。而帮助村庄选择主导产业并让大多数农民参与其中,是主要任务。驻村干部把帮助农民解放思想作为培植主导产业的切入点,已组织70多个村庄的1.5万名干部群众外出学习,举办各类培训班289期,已有3.9万人接受教育。同时,从抓培植主导产业的牛鼻子工作入手,帮助新建立产业小区25个,开辟专业市场18处,培植民营企业和大户105个,建立健全协会组织67个。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