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爱一辈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9:00 红网-湖南日报

  通讯员 陈浩军 贺敬 本报记者 廖宏成

  沅江市阳罗洲镇汀头村张水兵近日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称号,乡亲们祝贺的鞭炮放了几箩筐,都说这是实至名归。

  苦读读出一种底气

  1975年,张水兵被所在的阳罗洲镇汀头村群众推荐为乡村医生。没有任何医学基础却要独自挑起全村医卫工作的重担,张水兵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据邻居介绍,那些年,每天天刚亮,张水兵就起来背诵“中药汤头歌”。

  张水兵不仅爱学习,还善于学习。听说邻村有位老医生医术高明,他一有空就跑去讨教,把老医生多年行医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全部学到了手。

  在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学,张水兵的理论水平和诊疗水平都得到较快提高。1984年,经过刻苦攻读和考核,张水兵拿到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

  救人救出一种精神

  张水兵最早使用过的是一只上面写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药箱,在他30多年的行医历程中,他一次次用热血与赤诚践行着这五个字。

  上世纪70年代,当地疟疾流行。为了预防和控制这种病,他把药物亲手送到每一位村民的手中,一定要看到他们服用后才离开。

  1998年冬天,四组村民50多岁的刘冬秀被开水烫伤,烫伤面积达30%%。缺钱医治的她只好转到村卫生室治疗。张水兵接手后,每天都要去给刘冬秀清洗伤口换药膏。为了减轻她的痛苦,张水兵把麻油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她身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温暖。患者疼痛时,他用柔软的鸭毛给她涂抹上止痛膏。

  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护理,刘冬秀终于康复。她和母亲花了1个多月,绣了10双鞋垫送给张水兵表达谢意。张水兵对这份特殊礼物很是在意:“这是群众对我的一份信任。把它垫在鞋里,心里有很重的责任感。”

  张水兵人好技精,邻近乡村的农民朋友也总喜欢找他看病拿药。在新民、向阳、跃进、新成等村,每个村民都能讲上几个他全天候出诊、自己受伤不耽误为群众看病送药的感人故事。

   赊账赊出一种境界

  仁心救人,是每一个为医者的天职,但面对贫富不一的患者,不是每个医生都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可张水兵做到了。

  汀头村是个贫困村,村里大多数家庭还很拮据。张水兵面对贫困的乡亲,都只象征性地收些费,“够本就行”。对一时付不起费的乡亲,他就让他们先赊着。遇上特别困难的就部分甚至全免。历年来,他免收的药费有上万元。

  2004年底,七组村民彭翠娥因烧伤又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被家人接回来,请张水兵护理。张水兵为她换药护理长达14个多月,天天上门从不间断,免收各种费用。她的药费也仅按调拨价记在账上,张水兵从来没有催收过。

  张水兵说,有些人家欠药费一欠就是一两年,但遇到这样的人再来看病,张水兵也不推脱,他信奉一句话:“生命高于一切。”

   得奖得出一种胸怀

  为农民朋友心甘情愿地付出,使张水兵赢得了赞誉。面对荣誉,他却俯下身子。

  最近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年已62岁的张水兵获得5000元奖金。他一次就掏出1800元订了2套医药书———《临床医学诊断》和《药物学》。他觉得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还远远不够,他要利用自己“还能学得动,记得住”时,结合自己30多年来的从医经验,再多学点东西,能够更精更好地为农民朋友服务。

  余下的奖金,张水兵全部用来买了医疗器械和设备。他说,这可以为大家诊治一些稍有疑难、稍显复杂的病,“免得大家跑到城里去,免得花好多钱,免得折腾受累”。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