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性知识“来路不正” 课堂教育急需改变“路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9:39 南方日报

  青少年性知识“来路不正” 课堂教育急需改变“路子”

  《2007广东性学报告》出炉,高中生性教育、婚外恋等成热议话题

  广东人的性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调查显示,近四成高中生认为贞操“不重要”或“看具体情况”、近2/3大学生接受“婚前同居”……

  由广东省性学会主持编辑的《2007广东性学报告》昨天出版。该书收集了30余篇论文,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张枫写序倡议性文明、树立性道德、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书中披露一些最新调查结果,探讨了大学生同居、高中生“早恋”观念变化,以及家庭冷暴力、婚外恋等热点话题。

  高中生性教育

  “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黄色刊物)”

  遇到性问题问老师的学生不足4%

  去年,著名性学专家胡佩诚在广州演讲直言:“中国的家庭和课堂性教育完全失败。”那么,广东高中生的青春期性教育情况如何?

  江门的吴惠贤老师在我省某重点高中抽样调查高一、高二、高三共10个班,收回有效问卷505份。调查某种意义上也印证了胡佩诚的观点。

  调查显示,学生性知识的来源首先来自书刊、媒体(占60%),其次是同学、朋友(占51.88%),再次是学校和老师(占23.37%),最后才是家长(占9.18%)。而当遇到性问题和困惑时,先是求助朋友、自己看书,找老师咨询的不足4%,而67.29%的学生“没有试过”问父母这些问题。62.57%学生希望父母在性教育方面能与他们坦诚交流,不要随便限制孩子的自由(占35.45%)。40.2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性教育应该改进,增加更多教育课程。

  目前在家庭里,许多家长谈“性”色变,或疏于引导,或敷衍了事。在学校,性教育教材缺乏,很多学校只有《生理卫生》课本,章节少、内容陈旧,“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黄色刊物)”现象普遍。长期的性教育缺失,导致青少年的性知识“来路不正”。2003年我国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性知识70%来自黄色刊物、三级片和成人网站。

  约四成学生认为贞操“不重要”或“看具体情况”

  “你认为一个人的贞操十分重要吗?”60.93%的学生认为“是”,5.06%认为“不重要”,而34.01%认为“看具体情况”,到了高三学生这个数字上升到41.77%。

  对于父母担心的早恋问题,高中生也表示相当宽容。不赞成中学生恋爱的只有22.65%,而明确赞成的有18.98%,认为“无所谓”的高达58.37%,高三学生认为“无所谓”的比例达66.88%。

  专家指出,早恋是青春期正常现象,简单的“堵”无济于事,要以“防”和“导”为主。父母应该以科学态度,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教会他们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和自我保护方法。例如女孩子月经期如何护理、如何防止性侵犯、如何紧急避孕等。

  学校是主渠道,应把青春期性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要调整观点和教育方式,老师不要简单灌输、“蜻蜓点水”,而应该借鉴国外同伴教育方式,老师设计适当的情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讨论,产生思维碰撞再合理引导。

  大学生性观念

  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接受“婚前同居”

  “心动”多行动少,全国本科生同居仅占5%

  省社科院孙蕾、郭显超的论文《大学生同居现象浅议》指出,大学生同居现象日渐普遍,大学生对这一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这也暴露了性教育、学校管理、文化碰撞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的性观念有多开放?据媒体对上海、广州、北京等50余所大学的4109名男女大学生抽样调查,反对同居的占31.3%,完全赞同的占19.8%,48.9%的学生属于中立派。而全国24个省市2000名本、专科学生的问卷和座谈调查显示,对大学生同居表示赞成的占28.4%,任其自然的占57.6%,只有13.5%的人明确反对。研究者据此认为,目前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有接近2/3的人可以接受。

  观念上可以接受,但具体行为怎样?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实证调查显示,在全国大学本科生中,同居的仅占5%。而西安对五所高校8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有7.02%的学生有同居行为。研究者分析认为,大学生尽管观念比较超前,但真正付诸行动同居的仍属少数。

  矛盾心态:宽容同居却不允许自己配偶“失贞”

  调查显示,由于前途不确定因素很多,23.4%的大学生同居者表示不会与现在的同居伙伴结婚,而表示“不确定”的高达55.1%,他们大多比较现实,把现在的同居关系看作暂时的。

  值得玩味的是,一方面大学生对婚前同居宽容度很高,一方面却对自己法律上的配偶的贞操看得很重,特别是男方对女方。调查显示,“如果你的恋人失去贞节,你还会与她结婚吗?”竟有53.4%的男大学生答“不”。有人直言:“朋友怎么乱搞,都无所谓;但自己的老婆不行。”研究者指出,这种看似矛盾的心理,其实是传统男权社会和贞操观念在现代的遗留。在这种现实中,女性无疑处于劣势地位,其选择婚前同居,变数较大,容易给以后的婚姻埋下隐患。

  婚外恋

  “陈世美”变心,是“秦香莲”无能?

  “黄脸婆”没魅力,拴不住自己的老公?

  “上世纪70年代,婚外恋是不能踩的雷区;80年代,婚外恋是作风问题;90年代,婚外恋是流行风;21世纪,婚外恋是被遗弃者的无能。”

  研究者魏敏在论文《婚姻失守:女性在家庭中的边缘化》中提出一个值得警醒的现象:对于“陈世美”,我们似乎是越来越宽容了。

  魏敏愤愤不平地指出,当男人有了钱,忽然感到妻子过时了,就想着一位“与时俱进”的红颜知己共享成功或再创佳绩。而那个留守在家庭中的女人就只能被逐出家门,让她自己去承担自己的命运。不仅如此,由于我们的时代提倡“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女人被赶出家门还有言之凿凿的理由——谁让她不自强自立呢?

  她举了一个例子:她接待一个50多岁的下岗女工,前几年单位效益不好,被迫回家当主妇。老公嫌她是“黄脸婆”,有了情人要跟她离婚。她被赶出家门,没有生活来源。她惨痛哭诉:“旧社会就算男人纳妾,也还不至于让大老婆无家可归啊!”

  下岗“4050”妇女易成现代“秦香莲”

  这在前几年那些下岗的“4050”妇女阶层表现最为明显。这时,她们往往视老公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旦风吹草动就查短信、翻电话记录、跟踪老公,总之患得患失把自己一步步逼向崩溃的边缘。而等到男人抽身而出,她们又相信了作家和电视的忠告,是自己没本事拴不住男人,又逼得太紧犯了错,导致婚姻失守,于是开始忏悔。现代“秦香莲”就是这样炼出来的,成为社会、家庭和文化的牺牲品,还要为自己的苦难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专家呼吁,社会应关注和关怀这一群体,有关影视作品的“导向问题”应该扭转。

  家庭冷暴力

  七成家庭有过“冷战”,多是“知识分子”“白领”

  夫妻不说话,停止或敷衍性生活

  省社科院的黎明泽解释说,家庭冷暴力,又称精神暴力,指夫妻一方对对方漠不关心,言语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等以不作为形式出现的隐性暴力行为。

  据我国心理学专家刘吉吉博士对北京、天津等城市的2000多个家庭调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在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家庭冷暴力多发生在城市的“知识分子”或“白领”等高收入家庭。他们多数认为拳打脚踢“太暴力”、“不文明”,一旦夫妻发生矛盾,就选择“冷战”这种“比较文明”的方式。

  “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建议社工干预

  家庭暴力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私事”、“家事”,因此造就了“邻居不劝、居委会不问、单位不管、不出人命司法机关不理”的“四不”现象。面对这种新型的婚姻家庭问题,传统的居委会、妇联组织调解作用难以发挥,法律介入操作性不大。

  专家建议,可以借鉴引入西方的专业助人的“社会工作”制度,通过开展个案心理辅导、合理维权,为受害者提供互助平台,在社区中加强教育,营造拒绝家庭冷暴力的和谐文化。

  ■相关新闻

  今年广州性文化节“谢绝未成年人进入”

  将于11月开幕,老演员合唱团将唱《性文明之歌》引争议

  本报讯 (记者/陈枫 实习生/李超 通讯员/李燕)今年广州性文化节“谢绝未成年人进入”。笔者昨日获悉,2007第五届全国(广州)性文化节将于今年11月3日-5日在广州开幕,将免费发放100万只安全套。

  今年广州性文化节的一个新卖点,就是请名人专门创作《性文明之歌》,邀请老演员合唱团在开幕式献唱。

  组委会解释说:“这些老演员唱功都很好。请他们唱,更有象征意义,让大家看到,现在连老年人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谈性唱性,倡导性文明,这是社会的进步。”

  有网友对此提出异议:“性文明更多是年轻人去‘身体力行’,请老年人来唱,没有号召力。不如请超女、快男来唱,有卖点有青春活力,年轻人更欢迎!”

  去年性文化节因为“不设防”,允许大人带小孩进展馆而引起争议。今年则明确提出“谢绝未成年人进入”。门票暂定为20元,展馆设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分会场设在流花路广东成人用品市场。

  图:

  简仁山 作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