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拉善放飞的梦想  ——知名企业家共建NGO同担环境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9:56 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 娄忆波

  历史和阿拉善人都不会忘记2004年6月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世界环境日”的纪念,让大陆、香港和台湾两岸三地近百名知名企业的企业家汇集到阿拉善腾格里达来沙漠月亮湖,出资发起成立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共同签署并向社会发出了《阿拉善宣言》。

  这次被企业界戏称为“集体情感”的出轨,历经3年时间的洗礼,是否从“激情的诞生”中长大?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走进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激情——呼唤责任回归

  随着华北和北京频繁发生的沙尘暴,阿拉善被视为发源地而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传言说阿拉善的沙子吹到了北京、天津甚至飘洋过海……

  面对肆虐的沙尘,北京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和一群企业家来到阿拉善一探究竟。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声音若隐若现。啊,我的阿拉善,苍天般的阿拉善……

  浩瀚的金色沙漠,驼铃让我回到童年,耳边响起摇篮曲,阿妈的声音忽远忽近。啊,我的阿拉善,苍天般的阿拉善……”

  一首在阿拉善老少皆能吟唱的《苍天般的阿拉善》,展现了阿拉善的神奇辽阔,诉说着它昔日曾经的传奇与美丽。夜晚,躺在繁星满天的沙漠上,刘晓光反复拷问自己:苍天般的阿拉善为什么会从绿洲走向沙漠?失去了美好环境,人类的一切梦想和追求以何为依托?自然遭破坏带来的生态灾难已步步逼近我们,谁该担起拯救的责任?

  企业家们不停地思索探讨,最后,他们做出了一致的选择:改变应从企业家自身开始!来自两岸三地的企业家一拍即合,决定捐资成立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环保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

  创新——学习带来活力

  尽管协会会员们是来自两岸三地各个行业的精英,环保对他们而言是个全新的事业,环保公益事业更是一个崭新的事业。由于缺乏项目、国际合作、募资专业领域的人才,一切工作都要从头学起做起。协会如何开展阿拉善治沙环保行动?是种草植树,搞产业化,还是技术推广、资金募集使用、与当地政府合作等问题,均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

  针对这种情况,协会成立后马上组成战略委员会,组织专家和执行理事会成员多次深入阿拉善沙漠考察研究,与政府部门、农牧民、当地专家、治理机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围绕着阿拉善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状况、当地政府政策及财政投入、科研机构治理研究成果、开展的各种治理项目等进行了调研。

  在调研的基础上,他们翻阅资料并咨询专家后,最终形成了战略思路——以发展社区项目为核心,积极展开调查、教育和技术支持、国际合作项目;展开会员、国际、政府合作等多种资金募集方式;借助协会平台举办各种社会活动和论坛,加深企业对环境问题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发动和倡导企业承担更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

  社区发展项目是在农村的社区,通过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推动环境保护。协会根据阿拉善的实际情况,在以往环保公益组织大多采用的“参与式社区发展项目模式”基础上,创新并实践了“内生式社区发展项目模式”。它有5个特点:以阿拉善当地人为主体,S E E 为客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公益资金有效使用,不养懒汉;群众能力建设重于其他设施建设;社区组织起来实行自治。

  此模式将社区内在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有效动员起来,实现了社区发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促使社区群众在外部作用力推动下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经过3年的探索实践,“内生式社区发展项目模式”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得到了当地群众和政府的认可。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协会在阿拉善地区投入资金2452.75万元,实施各类项目25个,累计保护草场面积736万亩、梭梭林近20万亩、胡杨林3.3万亩、红柳林28.9万亩,农牧民承诺签约合理载畜的草场100万亩。通过飞播撒种和牧民撒播草籽项目,恢复植被2.9万多亩;在阿拉善农业地区节水项目中通过改变灌溉方式节水15%;通过种植节水作物比传统方式多节水60%。项目直接受益人群近4000人,培训领导干部、农牧民近千人。

  3年来,协会共募集各类资金4300多万元,其中国际资金1519.5万元,政府合作资金300万元;举办了两届阿拉善SEE生态奖评选活动,共有349个项目申报参评,52.6万网民参与投票,87个项目获奖;举办了8次大型社会活动和6次SEE论坛,包括访问台湾、与香港四大商会合作举办环境论坛、与美国大自然协会共同举办企业社会责任论坛,邀请吴敬琏等知名学者与企业家对话探讨企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责任。

  协会成立3年来,在环保公益组织和企业界赢得了诸多声誉: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CCTV2005经济人物最佳公益奖提名、2006年阿拉善盟环保先进集体和阿左旗生态先进组织等,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和良好口碑。

  成长——肩负历史使命

  阿拉善SEE协会首任会长刘晓光认为,协会工作从零开始,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完成了组织定位及确定项目发展方向、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3个方面的架构,协会已建立起一支专业团队,积累了NGO在中国的运作管理的宝贵经验,初步具备了项目执行、会员发展及维护、募集资金、公共关系拓展、筹办大型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回想当年在阿拉善沙漠月亮湖畔,为了实现治理沙漠的理想发起成立协会的激动和艰辛付出,刘晓光感慨地说:“做环保公益组织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做企业难多了!即便如此,大多数会员还是久聚不散,始终如一地热心参与这项事业,两岸三地企业界长期支持和关注着这项事业的发展。我们凭借激情、理性、学习和拼搏精神使协会不断得到成长。”

  做了协会3年的掌门人,刘晓光谈了自己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感悟和思索。首先,企业家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学习如何做好一个环保NGO。企业组织靠专业特性聚合,靠利益纽带连接;NGO靠共同的理念聚合,强调参与性,注重运作过程中的能力建设。

  其次,环保公益产品的生产有其特殊规律,企业产品生产追求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要求产品生产模式化、标准化以利于大规模生产。而环境产品除此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强调物种和文化的多样性和本土化;具有很强的实验探索性,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性。

  完善SEE协会的治理结构是个长期的课题,目标是使广泛的公众参与与行动的效率有机结合起来。

  战略转型势在必行。面对协会已取得的庞大社会资源、广大会员和社会公众的期待,仅仅靠协会自己在阿拉善地区做环境项目已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环境发展形势,加速向基金会转型,支持资助全国环保团体开展项目已成为协会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两岸三地的企业家搭建起了一个从事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平台,众多精英企业如北京首创集团、万科集团、联想集团、招商银行、统一企业、北京华远集团、上海复星集团、新浪、搜狐、华谊兄弟传媒集团、首钢总公司等都汇聚在这里,为推进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出力出资,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企业家们通过在阿拉善的环保实践和一系列的努力,以自觉的行动向社会证明了自己承担环保责任的承诺。

  历经艰难也要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们对誓言的追求无怨无悔!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