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模式破题 症结仍待消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15:22 南方都市报

  梅林议村

  经过一系列的酝酿、策划,深圳首批37名社工日前正式上岗。据了解,37名社工包括5名硕士28名本科生。同时,这是深圳市政府部门首次向民间非营利组织购买社工服务(见昨日本报)。

  就目前而言,内地只有两座城市的社工服务算得上步入正轨,一是深圳,一是上海。与深圳试图在社工服务模式方面的突破不同,上海社工从一开始就将社工待遇作为突破口。上海社工在对外宣传之时,时常将“社工收入或可破万”当成卖点。上海市在《社区推进社工的实施办法》中明文规定,社工应得薪酬不得低于同等岗位的薪酬标准,而一些媒体也热衷把“上海社工薪水有望向公务员看齐”列为醒目标题。

  很显然,深圳社工模式并不希望在薪水方面做出多大承诺,在笔者看来,深圳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其一,社工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发展并不充分,相应待遇自然不高。其二,如果想要高薪和地位,大可不必选择社工,直接从商或考公务员可能更好。

  不靠待遇靠机制留人,让社工在机制创新中获得价值、尊严,是深圳社工模式的独特之处。但如何让深圳社工走得更好、更远,一些显见和隐见的问题仍难以回避。

  从最初酝酿到开始实施,深圳社工模式背后一直不离行政推手。本次社工上岗仪式以及用工单位与社工机构的买卖行为,自始至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工机构如果单纯依靠行政机关支持,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如果纯粹依赖政府指定服务,忽视更为广大的市民消费群体,难免将来不会被市场和市民淘汰出局。

  此外,深圳社工提供的服务内容——临终关怀、心理辅导、免费补课等等,相比原有社会机构提供的服务根本没有形成竞争优势。现在的医院、学校等机构一般都提供了临终关怀、心理辅导、免费补课等服务,而且还是专业服务,社工机构凭什么从传统机构手中“抢”来生意?只有提供差异服务,培育自己的核心、独到竞争力,社工机构才能比传统服务机构更受消费者青睐。

  除了市场方面的考虑,深圳社工内部的一些潜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根据以往经验,社工从业者(特别是高学历从业者)一般只把社区岗位当作“跳板”,希望以此跳入正规的公务员队伍。社工的“招安”心理是社工岗位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而且据透露,深圳民政局确实留有招考社工的编制。让社工扎根深圳、扎根社区,单靠有限的编制“诱惑”显然不可能。事实上,早在2003年,深圳某高校因为生源不足一度停办社工专业,当时这对我等置身社工专业且对深圳社工事业充满憧憬的学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雷。社工人才“本土化”的艰难与曲折,对深圳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尹保山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