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趋增强的“主体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3:25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本报记者霍峰

  最近一段时间,青岛啤酒二厂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厂长解建强正张罗着一个厌氧沼气燃烧回收利用项目的建设,这一由企业投资100多万元的项目建成后,不仅可以有效回收和利用沼气资源,而且还可以减少废气和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排放,节能与减排“一举两得”。

  如今在青岛钢铁集团、华电青岛发电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中石化青岛公司、黄海橡胶集团、一汽青岛汽车厂、青岛海王纸业、青岛酒厂等一大批企业中,这样积极主动地实施节能减排技改和产品、工艺革新的事例层出不穷。

  在青岛全力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进程中,青岛企业的主体责任和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推动着青岛的节能减排按计划朝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行。

  企业生存发展依靠节能减排

  白泥是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最头疼的一种工业废弃物,多年来就是它在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全局。为有效减少白泥排放,青岛碱业主动将四分之三的纯碱生产工艺由“氨碱法”变为“联碱法”,虽然这个改变对企业来说有些困难,但企业负责人说:为了企业生存和后续发展,为了胶州湾的洁净,我们不能再等了!

  这种科学发展的新思维已经很普遍地、很深刻地融入了诸多青岛企业中。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资源能源消费、转化的主体。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华电青岛发电公司总经理王文琦深有体会地说,节能减排企业责无旁贷,我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去,大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实实在在地做出些成效来。

  “节能减排是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节能减排是改变企业‘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窘境的重要举措。”

  “企业如果不能以节能减排工作为契机,进一步调整生产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管理水平,真正把节能降耗减排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就会产生‘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的不良结果,企业今后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

  这是青岛一些高耗、高排的企业负责人发出的愈来愈响亮的声音。

  在这种清醒的认识下,在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新型工业体系加紧构建的推动下,2003年以来,全市有180多家企业参与了清洁生产审核,50多家企业通过努力成为全市循环经济试点。“他们当中,大多数过去是高耗能、高排放的,他们的率先而动,对于整个青岛的节能减排是一种意义重大的推动。”市环保局科技处处长郭永兴如是说。

  为了有效实现节能减排,许多企业不吝投入,建污水处理厂、建脱硫设施、建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粗略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企业投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项目上的资金在50亿元以上,其中华电青岛发电公司、黄岛发电厂、中石化青岛公司、青岛钢铁集团等企业的环保技改投入都在亿元以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非常可观。

  在全面利废中实现节能减排

  废弃物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说几年前青岛的企业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普遍停留在概念的程度上,那么,现在这句话的内涵已经被他们体会得非常深刻。

  几年来致力于工业废弃物的“吃干榨净”,已让以华电青岛发电公司、青岛啤酒二厂、 青岛海晶化工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尝到了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甜头,许多企业藉此摆脱了沉重的高耗、高排的尴尬,走上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目前,全市有上百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对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已累计开发400多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年均达到400多万吨,去年甚至达到了631.61万吨(含利用往年贮存量)。加上这些企业每年回收利用的余热、尾气、工业废水等,全市工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已超过30亿元,利用的程度和效益全省领先。

  尤其是近两三年来,不少企业以技术革新为支撑,以资金投入为辅助,尽量实现废弃物的“吃光榨净”——

  华电青岛发电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粉煤灰处理系统,将年产近50万吨的粉煤灰中的95%加工生产为“商品灰”和加气砖。

  中石化青岛公司几年间先后投入2亿多元,通过添加改装各类环保装置,实现了厂区内硫化物、冷凝水、瓦斯回收和中水利用,仅2004年一年通过综合利用产品就获利1364万元,通过综合利用节省燃料、水、电折合效益9443万元。

  青钢集团通过建立高炉煤气、工业用水、固体废物、余热四大闭路循环系统,每年回收上述废弃物产生的综合效益超过1.5亿元。特别是在固体废弃物利用方面,通过技术革新,该集团每年120万吨的高炉水渣外销用作其他行业的原材料,钢渣100%回收,除尘污泥、氧化铁皮、石灰面、除尘灰等全部用于企业炼铁烧结。

  黄海橡胶集团则利用技术手段将废旧保鲜隔离膜重新造粒用于保护轮胎胎面及胎侧,将废胶料、帘布下脚料重新加工成帘布用于制造小型农用车轮胎,一年可节约资金800多万元。

  青岛啤酒二厂推出“全过程无缝隙的循环”,将循环利用分解到每个工序,使水、气(汽)、热、废料等在每道工序上就得到了回收,能耗指标大幅下降。

  青岛海晶化工精心设计“全方位循环利用”,通过广泛的技术革新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实现了厂区废水、废气、废渣、废热的充分“回用”,等于一年多创收3000多万元,并基本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企业间自发形成“节能减排联盟”

  最宝贵的是,我市企业在积极实施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过程中,以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自觉结成了企业节能减排联盟,这为我市工业废弃物可持续的再生利用奠定了雄厚基础。

  前不久在青岛碱业股份公司、黄岛发电厂、华电青岛发电公司之间实施的“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两个电厂采用青岛碱业的白泥进行发电机组的脱硫,为烟尘的脱硫找到了一条既经济又环保的渠道,脱硫效果得到了保证,两个电厂节约的费用也非常可观。而青岛碱业也找到了一条消化白泥的有效处置途径,减轻了白泥的污染压力,同时也节省了一笔不菲的处置费用。

  而在沧口老工业区,在青钢集团、青岛红星化工、青岛碱业、一汽青岛汽车厂、青岛鲁碧水泥和青岛石化等企业之间,一个节能、利废、减排的有机循环链也初步构建起来。通过这条循环链,钢厂的钢渣、二氧化碳、高炉煤气及碱厂的白泥、红星化工的铬渣、一汽的废水和石油化工的尾气、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充分得到循环综合利用,一些污染源甚至得到了根治。

  此外,青岛青碱建材公司水泥生产使用的工业废渣、废料大多来自周围化工和钢铁生产企业;青岛双桃精细化工公司的废酸水成了许多服装印染行业处理废碱水的好原料;青岛华钟制药的中药渣成了食用菌种植企业和畜产养殖业的原材料,等等。

  这些企业“节能减排联盟”的自发形成,有效地实现了废弃资源在最低成本下最大化地利用,有力地推动了企业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各类污染物的减排。

  节能减排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企业节能减排主体意识的增强,最受益的还是企业本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诸多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已使我市许多高耗、高排的企业逐渐向低耗、低排或零排放转变,企业由此逐渐摆脱了制约发展的生态因素,“效益大户”与“污染大户”集于一身的尴尬形象也逐渐转变成“产业报国”、“保护环境”的主力军面目。

  近几年来,青岛啤酒二厂在产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煤耗、电耗、粮耗、水耗的指标以及COD(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已经降低到全国同类行业的领先水平。

  华电青岛发电公司通过对粉煤灰的有效利用和对锅炉脱硫、热电联产的大手笔投入,最大化地实现了二氧化硫的减排,企业展现出一幅经济与社会效益兼得、降耗与环保兼顾的和谐图景。

  青钢通过持续不断地实施节能降耗,已由一个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污染大户”蝶变成一个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样板。

  青岛碱业通过力推节能减排,不但在生产全流程根除了“三废”,而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青岛海王纸业将污染近50年的麦草制浆生产线“杀”掉后,企业的产品结构得到了战略性调整,产品档次和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程度提升,其效益多元化的治污实践还给全省、全国的造纸企业治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板。

  ……

  不论是节约成本还是保护环境,不论是技术升级还是产品换代,节能减排正毫无疑问地成为推动青岛企业发展的绿色“加速器”,从而促动着青岛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奔跑。

  就青岛而言,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艰巨。就企业而言,能耗和污染排放的“负重”虽有所减轻,但远未达到“轻装上阵”的境界。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已明确提出: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必须自觉节能减排。因此,青岛的企业还要继续深入挖潜,从节能减排的理念认识到各项举措的施行,都需要来一次甚至多次的“再提高”。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