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07年1-6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4:00 荆楚网-湖北日报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007年8月

  任何药品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不可能穷尽所有人体间的差异(如种族、性别、年龄、先天性或遗传性缺陷、基因的多态性等),亦不可能穷尽与成千上万已上市药品合并使用的效应。因此,任何药品不论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多么严格,一旦作用于人体时,都可能发生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甚至损害。是药三分毒。这句俗话早就揭示了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固有属性。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缩写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它不包括无意或故意超剂量用药引起的反应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诱发药品不良反应有非药品因素和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影响等。因此,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适应症、不同共存疾病的病人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全面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不断评估上市药品在预防、治疗疾病中的获益与风险,及时提示防范、减少不良反应的措施或途径,是维护公众用药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省政府去年10月设立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下,负责全省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药物滥用监测技术工作,承担有关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上报工作。这充分说明省政府对维护公众用药安全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成熟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需要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公众等都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感,在报告数量、质量有保障及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敏感检出风险信号,并以信息的利用和反馈为重点,不断完善评价方法和手段,使用药风险降至最低。

  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定,现将今年1~6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及相关建议公开报告,其目的一是揭去药品不良反应的神秘面纱,让公众及社会各方及时了解我省已监测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掌握一定的用药安全信息;二是提升公众和有关各方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从而共同关注药品不良反应,正确面对、应对药品不良反应,携手维护人体用药安全。

  一、基本情况

  1.1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及评价方法

  1月1日至6月30日,共收集到1310份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使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软件进行资料录入、数据管理和分类统计。采用我国实施的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方法及程序,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无法评价。

  1.2 报告资料的来源

  13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来自省内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其中医疗机构报告1285例,占98.1%,药品生产企业报告11例,占0.8%,药品经营报告14例,占1.1%。

  1.3 报告类型

  一般的不良反应1233例,占94%;新的不良反应36例,占2.7%;严重的不良反应41例,占3.1%。

  1.4 年龄分布

  报告病例中,50~59岁年龄组所占的比例最高,为17.1%;10~19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低,为4.8%,详见表1。

  表1不良反应报表中各年龄组病例数及构成比

  年龄组(岁) 例数 构成比(%)

  0~9 172 13.1

  10~19 63 4.8

  20~29 135 10.33

  0~39 203 15.5

  40~49 164 12.5

  50~59 224 17.1

  60~69 193 14.7

  ≥70 156 11.9

  1.5 性别分布

  1310例报告中,男性680例,占51.9%;女性630例,占48.1%。

  1.6 累及器官/系统

  累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详见表2。

  表2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构成比

  累及器官/系统 例数 构成比(%)

  皮肤及其附件 558 42.6

  消化系统 235 17.9

  神经系统 159 12.1

  循环系统 106 8.1

  体温调节异常 91 6.9

  呼吸系统 28 2.1

  局部损害 27 2

  泌尿系统 23 1.8

  内分泌系统 9 0.7

  其 他 74 5.6

  1.7 药品类别与主要品种

  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最多。780例,占报告总数的56.4%;其次是中药及其制剂、循环系统药物和神经系统药物(详见表3)。抗感染药物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居多,占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37.8%(详见表4)。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十种药品见表5。

  表3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药品种类 例数 构成比(%)

  抗感染药物 780 56.4

  中成药物 178 12.9

  循环系统药物 75 5.4

  神经系统药物 34 2.5

  消化系统药物 30 2.2

  生物制品 23 1.7

  抗肿瘤药物 20 1.4

  血液系统药物 16 1.2

  内分泌系统药物 15 1.1

  微量元素与高能营养药物13 0.9

  免疫系统药物 10 0.7

  呼吸系统药物 9 0.7

  泌尿系统药物 4 0.3

  其 他 176 12.7

  注:由于有些病例报告同时涉及多个药品,故总计例数大于1310例。

  表4 抗感染药物种类及致不良反应构成比

  药品类别 例数 构成比(%)

  抗菌药

  青霉素类 85 11.0

  头孢菌素类 295 37.8

  氨基糖苷类 6 0.8

  大环内酯类 59 7.6

  林可酰胺类 65 8.3

  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 192 24.6

  硝咪唑类 21 2.7

  抗结核药 20 2.6

  抗病毒 19 2.5

  其他抗菌药 18 2.3合 计 780

  表5 位于不良反应发生前十位的药品构成比

  药 名 例数 构成比(%)

  氧氟沙星 86 16

  头孢哌酮钠 73 13

  克林霉素 65 12

  头孢曲松钠 60 11

  头孢噻肟钠 50 9

  左氧氟沙星 47 9

  阿奇霉素 45 8

  头孢呋辛钠 40 7

  加替沙星 37 7

  甲硝唑 21 4

  莫西林 21 4

  1.8 药品剂型

  不良反应多发生于注射剂。详见表6。

  表6 致药品不良反应(前五位)剂型

  剂 型 例 数 所占比例(%)

  注射剂 1138 81.7

  片 剂 138 9.9

  胶囊剂 58 4.2

  溶液剂 16 1.1

  颗粒剂 9 0.7

  注:由于有些报表中涉及多种药品,因此总计例数为1383例。

  1.9 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见表7。

  表7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例数及构成比

  给药途径 例 数 构成比(%)

  静脉滴注 1052 80.6

  口 服 202 15.5

  静脉注射 16 1.2

  皮下注射 16 1.2

  注:由于有些报表中涉及多种药品,因此总计例数为1383例。

  1.10 单一用药与合并用药

  单一用药1162例,占总报告数的88.7%,合并用药148例,占11.3%。

  1.11 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

  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功能损害、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血尿等。

  1.12 治疗结果

  有治愈、好转、有后遗症及死亡等情况。绝大多数患者发生

  不良反应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好转或治愈,有后遗症及死亡的

  病例占极少数,详见表8。

  表8 治疗结果

  结 果 例 数 构成比(%)

  治 愈 695 53.1

  好 转 596 45.5

  有后遗症 3 0.2

  死 亡 16 1.2

  合 计 1310 100

  1.13关联性评价

  大多数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所怀疑用药有关,详见表9。

  表9关联性评价的结果

  结 果 例 数 构成比(%)

  肯 定 81 6.2

  很可能 621 47.4

  可 能 579 44.2

  可能无关 10 0.8

  待评价 7 0.5

  无法评价 12 0.9

  合 计 1310 100

  二、有关分析与建议

  2.1应高度重视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强化合理用药

  在13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感染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达56.4%。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38.9%、25.4%、11.5%。

  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多与其种类多、使用频率高。减少、避免不良反应一是要合理选择药物,包括医务人员和患者自身对药物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感染程度以及耐药性等;二是联合应用时不可仅仅考虑治疗学上的协同作用,还要充分考虑配伍禁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感应性、不同适应症、不同共存疾病等。

  2.2应高度重视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1至6月13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为1138例,占81.7%。静脉给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远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给药途径首选是口服,静脉给药为最后手段,在急救以及非静脉滴注无法给药时才采用。但是,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本人,长期习惯于静脉滴注。应切实改变这种用药习惯。由于静脉给药是直接将药物通过静脉注射(或静脉输液)的方法输入到患者的身体内,没有吸收过程,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常常用于抢救某些危重患者,较易发生各种副反应,容易出现毒性、过敏现象,所配用的药物越多,出现的机会就愈大,尤其是有配伍禁忌的情况下更危险;输液速度过快可使进入身体内血液循环中的液体量突然大量增加,致使心肺负担过大出现急性心衰、肺水肿等危重症。

  当选择静脉给药时,应该加强用药监护,特别注意液体输注过程中的滴速。

  2.3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警惕已知不良反应

  在13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一般不良反应1233例,占94%。这些一般的不良反应,又多是已知不良反应(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中有警示)的重复发生。对已知的不良反应,切不可掉以轻心。许多已知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仍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不可逆。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在使用药品时,都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中关于可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警示,尽量避免其发生。

  2.4过敏体质患者用药务必谨慎

  上半年报告中,尤其是严重的不良反应中,患者本身是过敏体质者所占比例不低,有的已造成严重后果。一患者因咳嗽在诊所治疗,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一周后,接着口服阿奇霉素片,服药后的第二天午饭饮白酒后服药,2小时后出现过敏反应,虽及时予抗过敏治疗,但仍因抢救无效死亡。在后继的调查中发现,患者本身是过敏体质,曾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且在第二次服药前饮用白酒。酒精增加药物的吸收,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患者,在用药前要特别注意药物的过敏史或者家族中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患者,就诊时务必说明自己的过敏史,医务人员亦应认真了解患者的过敏史,从而避免危害的发生。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