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标选出15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5:50 杭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浩)又是扣人心弦的一天,昨日上午,杭州城标设计征集第二轮开评。四天前,“200强”从256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本轮中“200强”作品要面对评委专家更严格的要求。经过十多轮严谨而仔细的投票评议,“15强”作品终于在傍晚产生。

  本轮评审中,记者们发现评审委员会扩容,出现了多位新面孔。15位专家组成的强大评审“阵容”,是为了让杭州听取更广泛、更专业的意见,当然还有对应征作品更挑剔的眼光。评审现场,三位国际评委尤其引人注目,他们均是国际上平面设计的“大师级”人物:西奥多·玛莎里斯女士的作品,在1999年雅典奥运会会徽征集活动中最终入选,被希腊奥组委任命为2004奥运会视觉创意总监,全面负责奥运会的形象和景观设计。之后,她还担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吉祥物、火炬和奥运招贴画国际评审委员会一职;另外两位,皮埃尔·贝尔纳和布鲁诺·蒙古齐,分别是法国和瑞士首屈一指的平面设计师。评审委员会里还有一个杭州人熟悉的艺术家韩美林。此外,中国美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王敏,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何洁等也参加评审。

  “200进15”,较第一轮评审,作品数量大大减少,但评审要求却越来越高,对于评委专家来说,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也越来越多。经过第一轮评选,得出的初选作品每件都饱含丰富寓意,将杭州城市中最鲜明的个性用简单图形,巧妙地表达出来。评委专家要做的,就是用更严格的标准去衡量。可以说,这一轮是真正的“精品中选精品”。

  在浏览200件初选作品后,评委专家要以贴票的方式,以“多数胜出”为原则,产生“100强”作品。看得出来,新加入的评委专家对首轮选出作品报以赞赏的眼光。(下转第3版)

  (紧接第1版)他们或聚在一起热议,或窃窃私语交换看法,或独自瞄准一幅作品细细体味。三位国际评委要比其他评委耗费更多的心思,特别是面对那些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作品,他们需要一个对中国文化内涵和杭州城市精神慢慢理解和体会的过程。在国内评委解答疑问后,他们总会频频点头,对作品的构思和创意表示认可。

  “200进100”,再“100进50”,最后要从50件作品确定“15强”,整个过程还是繁琐而缓慢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并列的作品,评委们需要多轮投票,讨论各个方案的内涵、形象、色彩和应用。韩美林说,单就初选的200件作品来看,水平都相当高,而且好的作品比例很大,自己当过很多次的作品评委,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这无疑也增加了评审的难度,因为选出作品的标志性和记忆力要强,能让人一下子就记住;色彩要符合杭州的气质和蓬勃进取的精神,颜色太冷太热都不合适;光说山水也不行,要把杭州城市发展也说进去。“标志、杭州城市的标志、能充分体现杭州特色的城市标志,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我们评审时要逐条去权衡,筛选和排除。而且15件作品,对于15位专家来说,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思想的碰撞’也在所难免。”

  正如韩美林所说,评审高潮出现在下午“50进15”阶段。按评审规则,有两位以上评审动议,即可对作品进行复议。所以当进入复议阶段时,引发了评委们激烈的“思想碰撞”,不断有评委提出意见,就围绕着这几件作品,展开多轮的评议投票,怎样的城标更贴近市民视角,哪一个又是最不可能成为城标,一些作品被排除,一些作品又杀入“重围”,“精品中选精品”,“15强”是这样炼成的。

  如同慢工出细活,专家们花了整整一天,才逐渐将200件作品细细梳理,层层筛选。18:00,评审委员会宣布城标设计作品“15强”产生,连夜评审委员会又召开会议,对15件作品进行点评。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