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贫寒学子圆了大学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6:38 燕赵晚报

  历时半个月 众人伸援手 筹来爱心款 救得燃眉急

  【面孔·受助学子】

  王越(市区)

  刘萍(市区)

  王珍(行唐县)

  张凡(行唐县)

  王鹏(灵寿县)

  这是唯一同意记者拍照片的捐款者,但4个人还是拒绝留下姓名。本报记者 闫志国 摄

  【策划人语】

  把颗颗爱心串起来

  □诸葛利华 隋文

  虽然国家早已出台政策:不能让一位大学生因贫困而上不起学。但现实却不容回避:有的贫困生因“种种原因”申请不到救助金;有的贫困生因“条件不够”而拿不到助学贷款。如此,这些贫困生的大学梦就该破灭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看到的。

  目前,“社会助学”仍不失为一种帮贫困学子圆大学梦的最直接而且立竿见影的方式。于是,我们推出了一系列呼吁社会捐助贫困学生的报道。我们只想通过媒体的有限力量,凝聚一颗颗炙热的爱心,去抚慰那一颗颗因无助而彷徨的心。我们设置了一个近乎苛刻的门坎:受助学生要家庭特别贫困、高考成绩要在本二分数线以上。当然,有的受助学生是属于“超生”家庭的。有的读者因此向我们表达了不满。我们想,超生是父母的错,孩子既是无辜的也是“客观存在”的。

  在报道启动前我们心有惴惴:会有很多人响应我们吗?

  我们兴奋和欣慰地看到:耄耋老人冒着酷暑乘公交车送来了几千元的退休金;学龄前儿童掏出了父母给的几十元零花钱;远在外地的普通工人寄来了一个月的工资;收入本来就不高的农民工兄弟捧出了自己的血汗钱……而且,他们大多数要求——不留姓名。

  我们应该感谢所有支持这组报道的人们。我们甚至因此为这座城市感动。因为,“慈善水准”也是一座城市文明水准的标尺之一。

  本报讯 (记者 冯月静 赵晓华) 从8月7日本报收到热心市民送来的第一笔资助款,到昨天本报接到的最后一笔资助款。这里面有孩子们省下的零花钱、压岁钱,有老人们捐助的退休金,还有农民工兄弟的血汗钱。

  虽然本报圆贫寒学子大学梦的活动接近尾声,但市民的爱心却还在继续。“我给这些孩子捐200元。”昨日,市民刘女士送来了200元钱,她说自己真的很想尽一点力量。除了刘女士的爱心外,常山陵园北区广安办事处的员工们也凑了1000元钱。“收下吧,让孩子们拿这些钱买点学习用品。”

  就这样,市民们捐助的爱心款在满足10位贫寒学子所需的学费外,还节余13035元。为了让爱心继续传递,为了让更多优秀的贫寒学子走进大学校门,实现自己的梦想,昨日,本报又征集到了5位优秀的贫寒学子,把市民们的颗颗爱心在他们身上延续下去。

  石家庄市区的王越、刘萍,行唐县的王珍、张凡,灵寿县的王鹏,这5位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而无法圆梦的学子,拿到市民捐助的学费后,都很激动。“我们真的不知该说些什么了,今后一定努力学习,用行动来感谢这些好心人的帮助。”

  爱心款项全部资助完了,本报圆贫寒学子大学梦的活动也暂告一段落。在这儿,本报也谢谢所有好心的市民们了,你们的热心让我们这个社会感到了爱的温暖。

  【回顾·爱心故事】

  我不吃冷饮了 省下钱给哥哥姐姐们上学吧

  一个粉红色的信封,200元钱,12岁的赵润圆送来了自己的压岁钱。“我觉得这些哥哥、姐姐们太乐观了,我很佩服他们的这种精神。”赵润圆说,自己每年有四五百元的压岁钱,“今年我决定拿出一半来给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对于女儿的这种做法,赵润圆的父母都很支持,他们说女儿的压岁钱能物尽其用应该鼓励。

  9岁的女孩张婕送来了170元,支农路小学的学生梁坤送来了500元钱,从河南来石走亲戚的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小李送来了16元钱。钱虽然有多有少,但孩子脸上的表情却都是那么认真。

  “我们希望这些优秀的大哥哥、大姐姐能顺利完成学业。”这稚嫩的声音来自一位5岁的小女孩。她说自己以后不吃冷饮了,要把这些钱省下来给哥哥、姐姐们上大学。

  王宇嘉是卜老先生资助的第六个孩子

  一角、两角,一块、两块,200多位老人的心意,200多份爱心,8月21日,刘阿姨等3人来到报社,为贫困学生们送来了片片爱心。1017元钱,汇集了这些老人的片片爱心。这些老人来自丽可老年活动中心,他们当中有些人生活其实并不富裕。

  和这些老人的心意相同,80多岁的卜老先生和70多岁的老伴到本报后说了一句:“最美不过夕阳红。”正是为了这句话,在他们的晚年生活中,默默地向社会散发着余热,把自己积攒的钱捐赠给了5位贫寒学子。正定的王宇嘉是他们资助的第六个孩子。

  卜老先生的眼睛已经很花了,即便戴上老花镜,也看不了报纸了,每次都是老伴把报纸读给卜老先生听。就是在老伴的朗读声中,卜老先生了解了王宇嘉的故事。读完后,两位老人都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还是心急的老伴说:“咱们帮帮这孩子吧!”卜老先生说:“行!”

  不能耽误了孩子 我们就再捐助一个吧

  8月20日,从石家庄链轮总厂工作人员手中分别接过4000元助学金时,任彦昭、温晓雷两位贫寒学子落泪了,声音哽咽了。

  8月10日,通过本报了解到鹿泉市古贤村女孩温晓雷家的困境后,石家庄链轮总厂的工作人员打来了电话,“我们愿意资助温晓雷4年大学学费,每年8000元。”

  第二天,本报又报道了高邑县河北村学子任彦昭的事迹。“我们可以再捐助一个人,不能把这么优秀的孩子给耽误了。”石家庄链轮总厂的工作人员再次给本报打来电话。

  8月20日上午11时许,石家庄链轮总厂的工作人员和温晓雷、任彦昭都来到了本报编辑部。“这两个信封里面分别有4000元钱,是你们两个一学期的学费,这是我们杜刚厂长和全体员工对你俩的无偿资助。”石家庄链轮总厂的工作人员说,今后每个学期他们都会给这两位学子分别送去4000元学费。

  除了任彦昭、温晓雷两位学生外,石家庄链轮总厂还一直资助着行唐县等地的10余名贫困学生。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冯月静 赵晓华 撰写本报记者 郄磊 摄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