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6:47 红网-湖南日报

  

路墩
imgWidth){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imgWidth;}">

  雪峰道班养路工在冰天雪地的路上作业。(资料照片)田文国 摄

  本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田文国

  “雪峰天险”!全国走南闯北的司机都知道这个可怕的、进出大西南又无法回避的名字。车行至这里,按司机的感觉:“总有点心惊肉跳的感觉,特别是会车时”,“坡特别陡,发动机发出了老牛喘气般的声音,即使减挡也没有什么改善,才不到半山就烧开了水箱”,于是就有了这些公路防护墩,挡住可能滑向深不见底沟壑的车轮。

  红白相间、粗壮墩实;一排一排,断断续续,它们构成了18公里雪峰山的盘山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们,是车、车上人信赖的安全屏障,生命的,更是心理的。然而,车行这里,更叫人信赖的是路墩般的人———雪峰天险养路人———洪江市公路局雪峰道班。

   用生命的搏击唱响抢险救险的凯歌

  “雪峰山,山连山;三百三十一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民谣没有夸张,说得实实在在。302国道这节18公里路段上有331道弯、122处险点;全路段大于8%%的陡坡占全段坡道的40%%,半径小于50米的急弯占全路段弯道的60%%。地劣天也添乱,这里全年云雾天气达290余天,寒冬腊月,白雪皑皑,一尺多厚的冰雪覆盖公路,是汽车绕不开的“滑冰场”。

  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抢险、救险是雪峰道班的家常便饭。而每一次成功,都是雪峰道班人生命肉搏后的胜利凯歌。

  今年6月9日晚,一场大雨袭击雪峰山区。10日清晨5时许,全班同志就上路巡路。当王名流、左艳平、向军巡到1522k+850m地段时,发现突发的山洪连同柴渣将一道涵洞堵死,路基边坡被冲垮20多米,积水两米多深。情况十分紧急,如不及时疏通涵洞,整个路基就会有冲垮的危险。王名流、向军冒着随时被洪水吸入涵洞的危险,脱掉衣服跳入水中,用手拽、用锄挖,将涵洞口的柴渣一点点往外掏。在水中连续奋战了4个小时,终于将涵洞疏通了。像这种掏涵洞的抢险,他们经常遇到。养路工唐建东讲起去年6月25日那次冒雨抢险,至今心有余悸。也是一场暴雨中,也是一个凌晨,也是一处桥涵被杂物堵塞,他们爬进涵洞,将掏出的柴草、砂石……突然,唐建东脚下一滑,一个趔趄摔倒,咕噜咕噜眼看就要掉下山崖,幸亏同事及时把他扑住,才捡回了一条命。

  班长王名流说起抢险、救险,认为“好像打仗”,分秒必争、惊心动魄。他最难忘的是2000年隆冬那次抢险。那天,一场大雪将雪峰山包裹得严严实实,朔风一吹,路面冰封。在铲子坪路段破冰疏导时,他突然看见一辆中巴车转弯上坡时轮胎空转打滑,车辆已失去控制并开始下溜。“不好!”情况危急,铺撒防滑砂石来不及了。他赶忙扔下锄头,一边以百米冲刺跑着,一边脱下棉衣,将棉衣垫在了车轮之下,才让中巴车停止滑动。如果再滑几十厘米,车辆就会掉下几十米深的悬崖;如果他慢了几秒钟,车毁人亡同样不可避免。

  像这样的故事,道班里的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出许多。在道班的会议室里,悬挂着一面面司乘人员送来的感谢锦旗,每一面都蕴含着一个“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近10年来,雪峰道班人用各种手段化解公路险情350多起,避免死亡1700多人,避免经济损失2亿余元。上世纪末,雪峰道班的首创经验在全国推广。2005年10月,交通部检查组称赞雪峰道班是全国山区公路养护的典范。

   用自己的心血筑起车辆平安的通道

  320国道雪峰山路段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末修建的。在打通内地至大西南交通屏障的同时,它也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的遗憾和灾难。除了抢险、救险,除险这一历史的责任落在了雪峰道班人肩上。他们用心血弥补着这条路的先天缺憾。

  近10年来,雪峰道班凭借两手双肩,钢钎铁锹,打边山、裁急弯,治路基、改桥涵,将原来不足7米宽的路基加宽到了8.5米以上,原来的34座石台木面桥涵全部改造为水泥石质永久性桥涵。

  “老虎口”、“八大回头”、“铲子坪”、“牛屁股”等几个最险点是他们攻坚的主战场。“老虎口”,坡陡、路窄、弯急,视距极差,会车稍有不慎就会相撞,曾吞噬过许多生命。每发生一次事故就像在雪峰道班的同志心上扎了一根钢针,每失去一条生命都为他们“虎口拔牙”增加一份紧迫感。他们三番五次地来到这里察看地形,研究“拔牙”之法。一个绝招———“黑虎掏心”终于想出:在这老虎的“口”中再开一条路,让车辆来回分道行驶。第二天,养路工们就开上了工地。晨曦未露,八磅大锤就已抡开;月挂枝头,还在挑土打石……全班人员风餐露宿,苦战了60多个日日夜夜,挑走土石方1060立方米,一条长20米,宽7米的单向车道从“老虎口”中穿过,这里撞车历史从此结束,“老虎”也只好乖乖地服软了。

  如果说对“老虎口”,他们用了“硬”招,对付“牛屁股”、“铲子坪”等路段的陡坡则用了“巧”计。汽车爬在陡坡上,轮子打滑,许多事故也就由此发生。在原黔阳县公路局的指导下,他们经过长时间摸索,发明了一种防滑砖,极大地改善了砂石路的通行状况。该发明还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

  雪峰道班的探索和创新远不止这些。980米安全防护墙、防护墩,12640米波形钢护栏、750多根示警桩、8块弯道可视镜……铜墙铁壁般日夜守护着雪峰天险的生命线,避免了一次次事故的发生。这些是他们的智力成果,更是心血的结晶。

  用朴实的情感写出人生深刻的内涵

  常年住在雪峰山,衣服、被子经常湿漉漉的,电视机有时要开个一个多小时才看得清图像;刮风下雨,人家往屋里躲,他们得往路上走;隆冬季节,他们得顶风冒雪上路,抢险、排险。“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雪峰山养路工人最真切的写照。全班患有风湿病、肺病等职业病的不在少数。然而,10多年来,道班从未有一个人离开过岗位,从未有谁叫过一次苦,从未有一个人在困难面前退缩。近三年来,他们还无偿加班近千个工日。

  王名流,1994年主动请缨担任雪峰道班班长,在这里一干就是10多年。1994年春节前夕,他说服爱人把家从100多公里外的县城搬上山来,两个年幼的孩子则托给70多岁的老父带养。自到了山上,他11年没有回家陪老人过一个春节,有两年实在因为心怀歉疚,只好把老父老母接上山来过年。2002年12月23日深夜,大雪纷飞,劳累了一天的王名流在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赶忙起床开门一看,只见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雪人”站在门口求救,原来他的汽车被困在冰天雪地的雪峰路上。王名流二话不说,逐个叫醒全班人员立即去破冰铲雪,撒砂防滑。汽车在他们的护送下,一米一米地往前挪,从当夜凌晨4时到次日凌晨2时,在风雪中摸爬滚打了22个小时,才把那辆车送出险境。

  今年6月中旬,几场大雨给雪峰山路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全班同志舍弃休假,不分昼夜,清理塌方5000多立方米,确保了国道的畅通。

  班里7位养路工,无论是年龄最大的刘秋娃,还是才参加工作的刘刚;无论是像班长王名流这样的男儿,还是左艳平、杨政香等女性,都像路墩一样,默默地在自己平凡岗位上履行着“以路为业,以班为家”的誓言。近10年来,他们凭着两手双肩,裁弯拓道、填沉筑硬、立墩砌墙,所管养的这18公里路段好路率年年保持100%。就这样,他们实现了“把雪峰天险变坦途”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这有省、市公路主管部门授予“十佳道班”、省政府授予“模范班组”、交通部授予“全国文明道班”的匾牌为证。去年11月,中共怀化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把雪峰道班树为一面旗帜,号召全市人民学习他们那种“特别负责任,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精神。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