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赣剧“约会”现代观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7:41 大江网-江西日报

  “吱呀,吱呀……”一架悠悠转动的水车,从兴国籍女子杜鹃的16岁转到她的人生尽头94岁。

  在纪念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江西艺术剧院的舞台上,经过二度创作后的赣剧《等你一百年》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度创作后的《等你一百年》(以下称《等》剧),观众反应如何?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在全国戏剧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传统赣剧作品如何吸引现代观众?记者由此展开了采访。

传统赣剧“约会”现代观众
传统赣剧“约会”现代观众
传统赣剧“约会”现代观众
传统赣剧“约会”现代观众

  定位:让年轻人看得懂听得懂

  记得在长江流域戏剧文化艺术周上,张家港的年轻观众普遍认为赣剧的节奏比较慢,戏剧中一些韵文、念白难听懂,演员动作比较模式化。现实情况是,包括我省的不少年轻观众称没有接触过赣剧,甚至不知道江西还有赣剧。

  “赣剧大多取材于生活,落脚点是还戏于民,要让群众喜欢看、看得懂。”省赣剧院副院长陈俐在谈《等》剧的创作定位时说:“要通过创新传统赣剧,让年轻人喜欢赣剧,培养一批赣剧迷。”

  8月11日晚,《等》剧上演的首日,江西艺术剧院聚集了1300多名观众,其中中老年人居多,青年人占三成。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研究生罗欣看过《等》剧后说,看得懂、听得懂,戏剧节奏不慢,音乐特别有感染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曾艳芳喜欢流行音乐,当晚被朋友拉进剧院第一次看赣剧,结果却是流着眼泪看完。她说:“没想到赣剧这么好看,特别是唱腔很优美。”

  中国戏剧协会负责人董伟肯定了《等》剧的舞台形式,认为传统戏剧结合现代歌舞的艺术手法体现了赣剧艺术的创新,是一次走近现代观众的有益尝试。

  主创:传统精华融入现代元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元化文化消费结构的形成,赣剧观众范围日益萎缩。

  《等》剧是一部红色舞台艺术作品,年轻观众相对较少,加上赣剧自身的局限,《等》剧要征服城市年轻人,面临双重困难。

  “要让现代观众看得懂,听得懂,看后有所启发,才可能让他们喜欢上这部戏,进而喜欢赣剧。”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在《等》剧的二度创作中,导演将杜鹃对爱情的坚守上升为对革命信仰的坚守,并将这种坚守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精神和美德结合起来,同时增加了一些故事情节。

  如果说舞台剧情变化是此戏的明线,那么音乐就是这部戏的暗线。对以声腔、音乐胜于剧情的赣剧来说,如何充分运用音乐元素吸引观众也是《等》剧创作人员思考的问题。国家一级作曲程烈清担任了该剧的作曲、配乐。他说,如果观众听不懂,再古老、再原生态的剧种都会失去观众。《等》剧在弋阳腔、青阳腔的基础上,吸纳了大量客家音乐和兴国山歌,并将其优美旋律融合于一体,使之既富有地域特色,又不乏时代气息。在演唱形式上,《等》剧新增了西方歌剧中的独唱、重唱、混声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歌唱演员也一改以往赣剧发声纤细、缺乏共鸣的不足,使音乐柔美,富有感染力。在配乐上,交响乐队伴奏对整剧音乐起到烘托作用,突破了以往赣剧三大件(赣胡、二胡、琵琶)的单调。

  另外,在舞美设计上大胆革新,充分运用背景幕,形象地反映四季的变化和岁月更替。杜鹃安然离世时,舞台上杜鹃花营造出花的海洋,给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剧院:培养年轻演员 培育现代观众

  “赣剧不能再沉默了,再沉默赣剧就要衰亡了。”陈俐这样说。在建军八十周年前夕,省赣剧院集中全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请来全国知名的主创人员,精益求精创作了《等你一百年》。“不奢望达到《天仙配》、《花木兰》的影响力,但有了演出,就会有观众,振兴赣剧才有所依托。而当前的要务就是培养年轻演员、培育现代观众。”省赣剧院的一位负责人这样说。

  其实,省赣剧院一直在培养年轻观众特别是高校学生观众。几年前,赣剧艺术工作者与江西师范大学创作了青春版《牡丹亭》。今年4月,省赣剧院与南昌大学合作开展了赣剧文化艺术周,深得学生们喜爱。老琴师谢南师感慨地说:“干了一辈子赣剧,从没见过这么多大学生观众。”南昌大学一位学生说:“第一次离戏曲这么近,感觉她那么美......”在赣剧艺术周落幕之际,南昌大学赣剧社也成立了。

  同样,赣剧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在《等》剧中,省赣剧院启用了一批年轻演员。廖聪,出生于鄱阳县一个赣剧世家,2004年考入省赣剧院;19岁的孔丽琴扮演剧中人物“等等”,20岁的王莎莎担任乐队的二胡手……

  采访中,廖聪和王莎莎不约而同地表示,赣剧是江西的传统文化,作为江西人,我们永不会放弃。

  (本文图片均为剧照)本报记者郁鑫鹏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