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路阳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9:30 解放日报

  

“e路阳光”
特训营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本报记者 周寅杰 摄
“e路阳光”

  昨天上午,一名特训营学员从团市委书记马春雷手中接过营旗,“e路阳光”———上海首期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矫治特训营在青浦正式开营。

  “这是上海首次尝试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帮助青少年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主任蔡忠告诉记者。在此后的6天里,22名青少年营员将接受包括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个体咨询、“情商激励”互动式讲座、“网络精英”共情式心灵对话等一系列培训。

  特训营的口号是:“让网络不再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绊脚石,而是实现理想的助推器。”

  营员心声:

  真正网虫未必肯来

  “我们都很正常!只是爱好上网而已。真正网瘾严重的就不会来了!”这是特训营营员们对记者说的最多一句话。

  的确,22个孩子,个个看起来身体健康,单纯开朗,彬彬有礼,并无外界想象的“网络成瘾”者的特征:忧郁、自闭、孤僻,离开网络就坐立不安……

  营员小胖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我特别讨厌这个‘瘾’字,病字头,好像我们个个有毛病似的。我至多属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已。”营员小艺也对记者说:“我只是刚进大学压力突然小了,控制不住自己,经常玩网络游戏。我和网络目前处于‘热恋’期,相信过了这阵子就好了。”

  不过,记者跟随采访发现,不自觉间,这些孩子们的话题总是绕不过网络:“我是‘星际争霸’高手!”“我的经验值超高……”很多网络游戏术语随时冒出。

  记者从工作人员处获悉:原定计划招生40人,因报名人数较少,最后参加特训营的只有22人,而且多数是家长代为报名的。22个营员中,有因上网而辍学的,如18岁的小胖原本成绩很好,高三时不再去学校上课,天天在家上网,以至高考落榜,这次是被工作人员好不容易“请”来参加特训营的,他已经两个星期没有洗过澡、出过门了;营员中还有半夜爬楼去网吧的,17岁的小茹活泼开朗,自称“爱玩的野丫头”,一次半夜12点多,趁妈妈睡着时从5楼窗口沿着水管滑到地上,就为去网吧打游戏。

  不过,更多的孩子们并没这么严重。方方今年14岁,是这个特训营里年龄最小的孩子,小学时喜欢上了网游,后来迷上了《梦幻西游》,最严重时连续上网一天一夜,两个月前终于玩到了最高等级。但他却很失落地发现,即便“通关”,他还是一无所获,浪费的只是时间和精力。他说他对游戏已经玩腻了,现在再也不玩了,只是养成了每天坐在电脑前的习惯,浏览网页、看看网络小说,没事就在电脑前发发呆。参加这个特训营,只是想改掉在电脑前发呆的坏习惯。

  特训前传:

  家长比孩子更着急

  上周六上午9点,长宁科技学校5楼的多媒体教室里,20多位家长坐着靠背小板凳,围成一个圆。

  “40多岁的人了,现在还要来上课。儿子如果争气点就好了!”一位父亲抱怨。17岁的儿子因为沉迷网络,被社工动员报名参加此次的特训营。作为开营前的热身活动,每一位孩子的家长都要参加为期两天的强化效能课程,授课者是一位来自新加坡的亲子专家。

  陈先生的儿子小陈每天除了睡觉,剩余的时间都在玩游戏。陈先生说儿子喜欢吃鸡翅、汉堡、薯片,“左手拿着吃的,右手点鼠标。”陈先生也没想到,参加特训营居然还有自己的份:“我们也不知道老师要讲些什么,我想可能是怎样做一个网瘾孩子的家长。不过我想最主要是孩子自己努力,我们会做好配合工作。”他特意翻出工作手册当笔记本,准备把老师讲的每一句都记下来,“有些话,回去我还要讲给儿子听。”

  第二天傍晚6点,家长们把手中最后一张关于心理教育的问卷交给老师,为期两天的课程告一段落。

  两天下来,家长李子秋颇有感触,表示自己对怎样教育孩子有了新认识,形成了新观念。“过去我都是用古老的方法教育孩子,总找小孩的缺点。其实,他现在搞成这样,我们做家长的要负主要责任。”他说,儿子今年18岁,即将要上高三,迷恋电脑已有四五年。通过培训,李子秋决定从今往后要采取与以往不同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儿子的交流沟通。过去,孩子一犯错误,他不是骂就是训,而孩子做得好是应该的,几乎不表扬。现在他明白了,孩子是需要肯定的,“我回家以后就要开始改变我的态度,与儿子交朋友。”

  另一位父亲一见到记者就说:“这次培训的效果特别好,原本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来听课,没想到能有这么多的收获。”他告诉记者,经过培训,他学会了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这位家长表示,其实自己的孩子还是有不少优点的:聪明,接受新事物速度快,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会很努力,但这些自己从来没在孩子面前说过。“表扬太少,指责太多。”这位家长有些懊悔地说。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家长们有所感触。一位家长表示,通过体位体验———站着与人谈话、蹲着与人交流,他意识到自己以前对孩子采用的都是居高临下的态度。他说,自己准备制订一份长期计划,同时想办法与孩子沟通,学着欣赏孩子,一点一点让孩子自愿戒除网瘾,“我对此还是很有信心的。”

  专家分析:

  大多只是“过度使用”

  上海加业(AYA)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铁军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对“网络成瘾”的定义是,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网络成瘾不能一概而论,可分为轻度网络成瘾者,即网络迷恋,已经影响学业和正常生活;中度网络成瘾者,即网络沉溺,已经严重影响学业、社会功能;重度网络成瘾者,即病理性网络成瘾,可造成辍学,社会功能严重丧失。”

  据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2005年底公布的调研结果显示:上海青少年的病理性网络成瘾发生率仅为0.1%,这是一个相当低的比例。而大多数家长抱怨或媒体报道的情况其实只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人群,只要合理引导,他们都不会发生前者那种自我“不可遏制”冲动的情况。对于这次参加特训营的孩子,不少专家初步观察认为普遍属于轻度或中度网络成瘾,属于正常的青少年。

  不过,郭铁军指出,网络成瘾的矫治难度之所以大,主要在于被矫治者上网有强烈快感体验,没有戒瘾动机或被强制接受矫治;被矫治者厌恶现实生活中带来的挫折体验,企图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而网络以最简便的方式满足被矫治者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网络是虚拟的,为个人放纵提供了条件;此外,被矫治者一般没有生存压力。

  因此,集中强化治疗是行为戒断的必须阶段,并为心理戒断做好基础性工作。其中,团体治疗是冲击共性问题,个案治疗是解决个性问题,此外还有作为成果巩固的社会综合治疗。特训营结束后的3个月内,专家和社工还将以家长培训、家庭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方式免费为青少年学员及其家长提供后续跟踪治疗服务。社工陈奇春告诉记者:“每名社工跟踪服务两位孩子,目前已和孩子建立友好关系,希望日后可帮他们增进家庭沟通,扩大人际交往,建立现实的人生规划。”

  闭营之后:

  更重要还在于“家”

  在拓展训练的一个热身游戏中,孩子们围着教练站成一个圈,教练说一句话,如果大家认为是对的,就往前走一步,如果认为是错的,就往后退一步。一说到“父母说的话都是对的”时,所有的营员都齐刷刷后退了一步,步伐迅速而一致。

  教练陆哲明不无感慨地说:“他们的问题并不是网络问题,其实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问题。家长总是用他们强势的身份和话语对待孩子,很少能放低姿态听听孩子们的意见,于是网络成了孩子们减压的对象、反抗的工具。我认为,孩子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好的引导。”

  国内外许多专家通过大量个案分析总结出,网络使用不当的孩子,其家长倾向于拥有以下特征:家庭教育方式偏重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学业上高要求和生活上的放任构成两大冲突;父母亲教育方式欠缺沟通,缺乏统一性,甚至对立。郭铁军说:“青少年受家庭教育影响最深,孩子的状态往往是父母创设的家庭精神面貌的产物。”

  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孙时进说:“青少年网络成瘾,会导致人格成长障碍,学业荒废,人际退缩或封闭,越轨行为以及身体健康受损等。但对待青少年上网的问题,部分教育者和家长在观念上可能存在着一些误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上是离不开网络的,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和教育者不应该谈‘网络’色变,而是应该正确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上网,学会从互联网获得有益的学习资源和信息,让现代科技为我所用。一味采用‘堵’的办法,非但不能将网络与青少年完全隔开,还会引发青少年的好奇或逆反心理,导致事与愿违。家长应该俯下身子,主动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树立正确观念,改善教育方式,并学习网络知识,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文中营员名字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周楠 孟知行 实习生 金霖萍 贾非商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