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9年 肇源农场变身塞北小江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10:52 黑龙江日报

  盛夏时节,来到嫩江下游与松花江交汇处的肇源农场,眼前一片葱绿。稻田中的畦埂和规则的水渠早已被绿色的稻海淹没。扬花吐蕊的稻田,香飘四溢;笔直的马路穿行于规划整齐、充满生机的场区。

  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李志维告诉记者,在短短的灾后重建的9年时间里,嫩江下游的滩地上又崛起一个现代化的新城。今年,农场新开发的1万多平方米住宅楼,楼还没盖完,就被抢购一空。不少职工手里拿着大把的钱托人帮忙买楼。农场统一建的有30个车位的车库,报名的高达60多户。还有20多户申请建别墅,农场正犯愁没有地方建呢!

  提起肇源农场,垦区人并不陌生。过去,曾是垦区有名的贫困场。位于嫩江河湾上的5.5万亩“尿炕地”,十年九不收。4000多口人又都拴在单一种旱田的一根藤上,吃不饱,饿不死。上世纪末,老场长、省优秀共产党员范玉馥,带领全场大搞产业调整,在低湿地上利用清澈的嫩江水搞起了“以稻治涝”,使农场一跃翻身,成了令人羡慕的“塞北小江南”。1998年无情的大洪水把刚建起的美好家园毁于一旦,变成一张空白纸。

  勇敢顽强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的肇源人,重整旗鼓,在灾后重建发展中,高起点规划,高科技起步,高效益发展。采取“种田科技化、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高度机械化、综合经营产业化、配套发展区域化、狐、貉养殖、第三产业规模化”,“五化”并进,强化龙头,创建基地,发展特色养殖多业并举,闯出了一条“建设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社会和谐发展好”的现代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新路。

  目前,农场新种植的5万亩水稻全部是“5优一号”优良品种,三段育秧,叶龄管理,平均亩产一直在600公斤上下。每公斤水稻最高价卖到2.20元。亩利润高达700多元,创下北方优质水稻价格最好水平。稻农年收入3300万元。仅种水稻一项,全场人均收入超过了8000元。

  同时,他们还对水稻进行深加工,建起了同一品牌的大小稻米加工厂8座。通过加工水稻年增效100多万元。“江源”牌长粒香精米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名牌。

  农业的稳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近年来,职工家庭农场累计投资6300万元用来更新农机具。实现育苗、插秧、收获全程机械化。有机户为周边农户代耕7万亩以上,收获水稻4万余亩,年增收380万元。

  他们还帮助职工从地方信用社贷款1.1亿多元,鼓励场机关分离的干部做生意。肇源农场几乎家家养狐貉,全场共养狐貉10万只,年创产值4000万元,纯收入2000万元。他们养狐貉大都卖种狐、种貉。仅此一项全场人均纯收入4993元。农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户年营业额3500余万元,创利350万元。二、三产业又使全场人均纯收入2072元。

  灾后重建以来,农场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1670万元;为城镇公益设施建设投入3200万元;偿还各种贷款2000万元,企业资产负债率降到16%。去年农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91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3万元。截至今年6月,农场有五项硬指标达到100%,即:住房砖瓦化率、道路硬化率、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入户率均达到100%。

  1998年以后,全场新建砖房72130平方米,建住宅楼320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职工家庭购买轿车52台,微型面包车11台,摩托车719台,现在,人们到承包田里劳动或经营,没有骑自行车去的,全是机械化。农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职工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富裕、多彩,社会安定和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垦区景象。

  如今的肇源农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和塞外江南。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