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的中国魅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13:08 青年时讯

  “我要到中国去。母亲在那里怀上了我,父亲染上肺结核后再没能离开中国。”苏珊·桑塔格和中国的情结由来久已。1963年,桑塔格在短篇小说中写下上面的话。此后的10年,她来到中国两次:1973年和1979年。

  苏珊·桑塔格的中国之行,其实怀着复杂的情感。在1984年的《旅行反思》中,她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许多西方的游客都深信接待他们的中国主人的话:中国夜不闭户,也没有婚前性行为。……随着去中国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禁发现,旅行者描写的旅程简直一模一样:杭州附近的同一家产茶公社,上海的同一家自行车厂,北京的同一个‘胡同居委会’——尽管这么雷同,许多人还是热情不减地往那儿跑,写的书几乎千篇一律。”

  2000年,苏珊·桑塔格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我不是相对主义者,我是在耳闻亚洲与西方文化不同的言谈中长大成人的。好多代汉学家,包括费正清在内,都宣称只要讨论亚洲,西方公民自由的标准就不相干,或者说不适用,因为这些标准源于强调个人价值的欧洲清教徒文化,而亚洲文化在根本上强调的是集体价值。”

  事实上,不仅仅对中国,对亚洲,苏珊·桑塔格的热情从未减退。在她的那段极其重要的越南河内的居住经验,最终使她于1969年发表了一部名为《河内之行》的著作。

  正如桑塔格自己所言,基本上她所有的主要译著,都能真切感受到她对翻译的苛求和积极支持。姚君伟谈到《恩主》的翻译时说:“她仍然坚持自己反对阐释的立场。她在发给我的电子邮件中也多次表达了这一观点。她一次次对我说,‘就按字面意思译,不要尝试去阐释,千万别作进一步的解释……’”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