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跨读研我们没有归属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13:08 青年时讯

  “双跨”这个词用在考研上,指的是跨地域、跨学校考研。近年来,考研也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选择了双垮,意味着这座独木桥将更艰险。“虽然很难,但是我很想实现我的梦想。我希望能去北京等更大的城市,感受那里的文化气氛,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且找到理想的工作。”

  努力拼搏一番,梦想最终照进现实。这些双跨的学子们在经历了一年的研究生生活后,感受最多的竟然是困惑和迷惘。考研前的期待和读研后的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落差。

  从山东大学考到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系的张雨这样形容:“当我知道自己被录取时,真的非常激动,对学校有着无数的希望与憧憬。可是,当我真正走近它,却发现自己只是个过客。我曾经向往它,现在也喜欢它,可是一年了,我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这个学校。虽然一说出学校的名字,很多人都羡慕我,但其中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我是学校的边缘人。”

  我们从一开始就承受着太大压力

  这些为了城市和理想的大学,义无反顾地走上考验之路的双跨考生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比其他考生付出更多。

  张雨对记者说:“跨区跨校考研最主要的障碍是信息不通、资料难找,心理压力大,复试没优势。”为了弥补这些缺点,考生们想出各种办法。一部分外地考生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情况,在报考学校周围租房,旁听学校的专业课,或者上专业课辅导班。“当时心里也没底,付出这么多跑来听课到底有什么效果,就算是个心理安慰吧,毕竟在这可以认识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信息,顺便也考察一下报考的学校,总比在原学校埋头死读要好。现在的年代,信息很重要,谁掌握更多的信息谁考上的把握就更大。”

  “除此之外,网络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张雨如是说,“网上有很多考研资料,少则几十,多则上百。我身边好多人都买了。没办法,离得远只能从网上买,整理得还算详细,卖资料的基本都是考上的研究生,可以向他们咨询一些实际问题,资料虽然贵点,还可以接受,有用就好了。”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却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对于考本校本专业的同学,双跨考生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压压力真的很大,虽然之前有心理准备,但在考研过程中,常常感觉希望渺茫,不堪重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情绪低落期。不敢想考不上会怎么样,只能鼓励自己,一定能考上,考上之后一切都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因为对理想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一部分考生终于走进了期盼已久的校园,然而,成功的喜悦没多久就被迷茫和焦虑取代。

  虚度光阴让我们很恐慌

  现在很多高校都是实行两年制,第一学年上课,第二学年就开始准备论文找工作。从三年制到两年制,学制的瘦身让很多外地外校的研究生感到难以适应。“本科生用四年时间适应学校,研究生只有一年。所以研一结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感叹,我们的研究生生活已经结束了。听起来有些无奈,但确实如此。”

  难以想象许多研究生每天所有的生活就是上网。记者发现,一个宿舍四个人,一人一台笔记本,大家各忙各的,很少说话。张雨说:“这很正常。我每天都泡在网上。五一之后就没课了,不上网不知道干什么。一天除了睡觉就是上网,不出门,也不怎么吃饭,电脑就是我的另一半。早上起床随手打开电脑已经成为习惯了。同学很多都是这么过的,楼下什么都有,快餐、超市、书店、洗衣房、理发店一应俱全,常常几天不出楼门。上网多数是消遣,女生看看韩剧,男生玩游戏,也会查查资料,写写结课论文。”

  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张雨,还有她的同学纷纷表示这样的状态让人很恐慌。明明知道有许多事情需要做,可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没人告诉她们应该怎么做。“按理说研究生应该上小课,但我们每次上课都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上。刚开始热情很高,后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少,混文凭的气氛越来越浓,反正研究生也不考试,到时候写个结课论文就行了。大家都心照不宣。”

  我们跟不上学校的文化氛围

  外地考入的学生表示他们都试图尽快融入新的学校氛围,但很难。一个外地大学里的佼佼者,考到另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身边同学大都是本校考上来的,经过四年的学习,素质能力都很强。外地考生从一开始就输了阵脚。

  不少研究生反映,本科时的学校氛围和现在相差很大。张雨说:“山大的氛围是安静而沉稳的,学风淳朴敦厚。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后,发现自己和这里的学校氛围格格不入,广院的氛围是自由、随兴、张扬的。自习教室没什么人,大家都在外边跑,拍片、实习、挣钱。广院的学生能玩会干,交际能力强,外校学生想真正融入很困难,弄不好就成了邯郸学步,四不像。“广院的嘘声是一个特别的传统,我们觉得那样做不尊重他人,但对他们来说是很自然的,多少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听着礼堂里的一片嘘声,我们只能感慨的笑笑。”本科文化在他们身上有着很深的印记。

  “学校的文化是本科生的文化”,小张颇有感触的说。记者了解到,高校都会举办很多活动,但很少有针对研究生的。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活动办的有声有色,广院之春、半夏的纪念、一分钟影像大赛等等,吸引了很多有想法有创意的本科学生,研究生也会去看热闹,但真正参与进去的寥寥无几。本科生年龄小对事物充满新鲜感、充满激情,相比之下,研究生的参与则有很强的功利性,他们希望付出就有所获得,如果活动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意义就不会参加。

  我们是"孤家寡人"

  导师难见面,朋友难交心。这是研究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的情况很正常,几个月见一次,甚至一年只见过一两次,造成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淡薄,“导师也没项目,每次见面都是让我们多看书,也不赞成我们过早实习,我们是完全的放养。

  同学关系淡漠在研究生中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家各忙各的,偶尔也会谈谈各自现状,但很少交心。本科的时候,大家常常夜聊卧谈,关系很密切,八个人经常一起出去吃饭,现在四个人都还没在一起吃过饭,大家相敬如宾,不吵架也不深交。”不少人表示,研究生阶段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交人不交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实际,注重人脉资源的储备。

  理想在现实中破碎

  “这不是我想要的研究生生活”,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反映出很多外地外校考生对研究生生活的失望之情,“我们没法解决,只能无奈的接受这种状态,马上要忙着找工作写论文,也没时间去考虑这些问题。”

  如今,研一已经结束,暑假里,很多研究生都留在学校实习,每天早上挤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去上班,“我在车上站得都麻木了,觉得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很多研究生都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不光是学校,这个城市也让我们找不到归属感。”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