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的厦门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1:20 东南快报

  “居者有其屋”在不少厦门市民眼中,因房价高企而成为一种奢望;而保障性住房的出现,至少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希望。

  最新消息,目前厦门在建和计划建设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有16个,总建筑面积约347万平方米,住房约4.1万套,所有项目将于2010年前竣工。

  尽管保障性住房能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但毕竟数量有限,令人欣慰的是,在最近的一次政情通报会上,厦门副市长裴金佳透露,在有条件情况下,将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能住上保障性住房,力争做到社会保障性住房“按需分配”。

  

居者有其屋的厦门样本

  厦门样本

  从社会保障性住房概念的最早提出,到成为全国多个城市建设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样本,厦门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公开信息显示,社会保障性住房在厦门最早被提出,是在2006年5月23日。

  当日上午,厦门市国土房产局局长林长树接听市长专线时透露,厦将出台一系列措施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难问题。

  林当时并未透露具体细节,只称“厦门房价过高,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近期将出台《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

  该信息发布一周后的5月31日,端午节,也是九部门房地产市场调控细则实施前最后一天,厦门市政府宣布:政府将斥资40亿元在未来3至5年建设租赁房和保障性商品房160万平方米约2万套。

  对于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提法,相关部门表示,这是厦门对多年来各类政策性住房(如经济适用房、安置房、廉租房等)建设、分配、管理工作进行总结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

  当时,有媒体发表评论称,“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厦门,经济适用房成为广大中低收入者解决‘居者有其屋’的捷径甚至唯一途径”。

  今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期间,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民革中央提交的《关于政府参与投资和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提案引人瞩目,提案主要参与者、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庄威表示,该提案的主要观点,来源于厦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分配等方面的基本做法。

  6月17日,中低收入家庭第一批564套社会保障性租赁房选房正式启动,首日33户率先选到新房。

  8月6日,首批社会保障性商品房开始选房,至17日下午,共安排1210个申请户选房,其中参加选房人数为1051个,已配出房源数为1051套。

  至此,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配租、配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保障了谁?

  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到底保障了谁?经历过经济适用房的无奈,不少市民仍抱有这样的疑问。

  8月6日,厦门首批社会保障性商品房开始选房的日子。

  当日早上7时许,72岁的柯金仕老人由儿子柯华中陪着,从碧山路的家中出发了。为了选房时看得清楚,柯老伯特意拿了一副老花镜,临出门时小心地挂在腰间。

  柯老伯说,他们家现在住的是别人的房子,20多平方米,一家三代五口住了13年。除了柯老伯自己,还有老伴和36岁的儿子一家。

  到了选房现场,此前电脑评分获得“100分”、轮候号为2号的柯老伯,却成了当天第一个选房的人。因为得分居首位的人来自同安,而当日配售工作却是针对岛内思明、湖里两区的1210个申请户。

  刚在电脑前坐下,柯老伯就成了记者“围攻”的对象。从没见过这阵势的柯老伯,不时被闪光灯照得直眨眼睛。

  几分钟后,柯老伯敲定住房,并在房号单上签名。这是一套建筑面积为69.95m2的三房型住宅,房子在13层,房价4340元/平方米,房屋总价303583元。

  记者了解到,当日配售的所有房源,都位于湖里区高林居住区,已开工的该项目目前已有部分楼宇封顶,最快明年下半年可交房,首批保障性商品房的申请户最快明年底可入住新房。

  均价4340元/平方米,总价303583元,这两个数字在柯老伯心里有些矛盾。相比同地段的商品房,这样的价格已低了很多,但30多万元的总价,在他看来却是个天文数字。

  柯老伯说,这次是以他的名义申请的保障性住房,但是要一家五口一起住的。因为房子还没建好,到时要贷款多少还没确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款一定要贷,预计每月2000多元的按揭,则要儿子帮忙。

  而在6月17日进行的首批保障性租赁房选房活动中,轮候号为7号的林志强,第一个完成选房所有程序。他是地地道道的厦门人,在公交公司当了10年司机,扣除三金后月收入约2000元。

  当日的选房中,林志强选定了三房一厅一卫的一套房子,位于岭兜一里。

  根据目前的市场租金行情,林先生选的房屋月租金要1553元。由于有政府补助,林先生实际只要缴30%的租金,即每月465.9元。

  记者了解到,柯老伯和林先生在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户中是比较典型的,正如官方所说,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推出,是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把房源提供给最需要的住房困难家庭”。

  而根据规定,社会保障性住房,还包括为刚参加工作的公务人员和引进的人才解决过渡性租赁住房。

  

  “80后”的尴尬

  厦门官方称,未来会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安居乐业”,在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受益的战略下,如何解决这些“夹心层”的尴尬,目前已有乐观消息传出。

  来自湖南的小周,给自己定位为“夹心层”:既买不起商品房,也不符合申请保障性住房的条件。

  两年前,小周和男友先后来到厦门上班,并落户厦门。

  “买不起房就决定租房”,这对情侣过去两年攒下5万元积蓄,“刚来厦门时租的是一套4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当时房东开玩笑,这套房子35万元卖给你们”。

  时过境迁,这套房子如今市场售价60万元。

  “我们俩真是白干了,还要再透支几年房价”,小周一脸苦笑,但她已铁心要和男友在厦门结婚生子,“一开始我们也觉得,才毕业一两年,买房肯定超过我们的经济能力”。

  房子要不要买?小周和男友思想相对开放,租房也照样过日子,但周围的亲人就不那么看,只要聚在一起,就会唠叨房子问题,“我们不想让父母的老本拿出来买房,他们培养我们读大学已很不容易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类似小周这样的“夹心层”,在厦门并不少见,他们已正式落户厦门,甚至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由于家境原因,来厦门后白手起家,想靠工资收入来买房,困难重重。

  “更值得探讨的是,这群‘夹心层’中,不仅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多为‘80后’的青年人,他们不少是家里的独苗,还要肩负赡养老人的义务”,一关注地产的厦门大学副教授向记者分析,这些人目前连做“房奴”的机会都没有,未来也将是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他们收入不高不低,非常尴尬”。

  而另一类被称为“夹心层”的还有一些已在厦门摸爬滚打多年的外来人员,他们在厦门有一定的事业基础,甚至有些被称为“准厦门人”,尽管有一定积蓄但仍买不起房。

  “买不起房,但未来如果有机会申购保障性住房,那我们在厦门打拼十多年也值了”,漳州来厦从事瓷砖买卖的蔡先生说。

  厦门官方称,未来会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安居乐业”,在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受益的战略下,如何解决这些“夹心层”尴尬,目前已有乐观消息传出。

  政府举措

  从厦门市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推出后的这段时间所透露的信息来看,政府部门已意识到了该类人群的存在。

  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

  厦门提出社会保障性住房概念,可谓一个创举,确实能够解决相当一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但能否最大限度发挥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保障作用,能否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实现居者有其屋,目前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目前看,厦门市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计划,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让部分中低收入家庭拿到了保障房钥匙,且数量将逐渐增多。

  尽管厦门市政府已确定在2010年前,可提供4.1万套房源的社会保障房项目将全部竣工,但这相对于急切需要住房却无力供房的人来说,4.1万套仍显得有限。

  有人指出,现在的厦门,一个人居版块已基本成型:富人买新房,中低收入群体申请保障性住房,剩下一批在厦门工作但无力购房的厦门市民最为尴尬,只能选择租房或“出走”厦门。

  好消息是,从厦门市政府在保障性住房推出后的这段时间所透露的信息来看,政府部门已意识到了该类人群的存在。厦门市国土房产局局长林长树曾表示,“有一些家庭的收入高于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的申请标准,但按目前厦门的房价,他们又确实买不起商品房”。

  林长树透露,为把有限的房源分配到真正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家庭手中,目前厦门正积极研究相关措施,扩大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解决超出标准的“边缘户”的住房问题。

  在最近一次的政情通报会上,厦门市副市长裴金佳让不少住房困难者看到了希望。他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厦门将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让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能住上保障性住房;外来人口的保障性商品房建设、分配、管理办法正在讨论中。

  厦门住房供应“三部曲”

  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披露的信息显示,厦门的住房供应体系,目前经历了三个时间段:1991年到1998年的统建房解困阶段,1998年到2005年的经济适用房阶段,2005年至今的社会保障性住房阶段。

  据介绍,1992年,厦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房改)开始,之后公房提租、公房出售等先后进行;1997年停止实物分房,向货币化过渡。

  1998年开始,厦门进入“经济适用房”阶段后,鼓励大家向市场购房,房地产市场化脚步加快;目前外界普遍认为,厦门房地产商的“春天”是从那时开始。

  2000年前后,厦门的机关事业单位停止经济适用房的实物分房,逐步推行货币化补贴,经济适用房开始主要面向社会,市区居民5户中就有1户居住的是政府提供的经济适用房。

  一组统计数据称,截至2006年5月,厦门累计建设统建解困房和经济适用房18处,3.3万套。

  而上述过程后,“从福利分房到向市场要房”的步伐更快,按相关官员的说法,“大家从等着分配房子,到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到市场上去买房”。

  之后厦门的商品房开始水涨船高,房价一轮又一轮飙升。

  2005年,厦门率先推行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战略,引起全国关注,此举目前被视为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的重头戏(乃至全国其他地区)。

□本报记者 罗联璧 易福进 曾志铭 文/图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