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福利主义倾向”为时尚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1:55 大众网-齐鲁晚报

  8月23日《上海证券报》报道,日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李培林所长大声疾呼:我国要改善民生,但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水平,要防止“福利主义倾向”。

  笔者认为,讨论问题首先要搞清概念。那么,什么是“福利主义倾向”?一般是指福利的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可以承受的水平。从国际上来看,其规律是,经济发展是一种波动的曲线,有增长,有下降,是弹性的;福利增长的曲线一般是一条斜线往上的,是刚性的。因此,一旦福利使经济不堪重负,又很难再降下来,就会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

  这条“规律”,其实首先就不能被中国的经验所证实。比如以前有些企业工人,就享有很多福利,但后来认为这会养懒汉,影响效率,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工人的福利普遍减少,“福利增长的曲线”从“斜线往上”,急剧转变为“斜线往下”。

  但目前在国际上,主要是在欧洲,反对“福利主义倾向”确实是一股颇为时髦的潮流,原因就在于,那里的福利水平,真的有超过经济发展水平之虞。比如瑞典等国家制定了完善的、以税收为基础的福利制度,可以说是“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

  过分发达的福利制度,的确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税收过重,仍以瑞典为例,瑞典的所得税为累进制,收入越高,纳税越多,高收入的企业家、商人、明星等所纳的税可占其总收入的80%。因此,许多公司及企业家开始迁出瑞典,以逃避高税收;再一个就是发达的社会福利还使许多人陷入了对福利制度的长期依赖。

  但李培林所长之所以呼吁要防止“福利主义倾向”,显然不是指瑞典或者欧洲,指的是今天的中国——这就完全是无的放矢之论了。因为就中国的社会现状看,除了特定行业的员工享有比较完备的福利外,大部分民众并不是苦于“福利过剩”,而是苦于“福利不足”。实际上,在今日的中国,无论是要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壮大中产阶级队伍、保持社会稳定,还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主要的政策取向,都应该是增加社会福利,而不是减少社会福利,这已经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会共识。

  李培林所长警告要防止“福利主义倾向”,有欧洲现实的依据,却偏偏没有中国社会现实的依据。这一奇特的逻辑,让我想起了卢周来教授对那些总是从发达国家的实际出发,来制定中国国内政策的专家的批评——穷人富嘴。话是俏皮了一点,但的确是很贴切啊!


郭松民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