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贫困”更需宽容待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2:25 北京晨报

  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受助资格引发热议

  陈晨

  楚天都市报近日报道,去年8月,襄樊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儿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其中5位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今年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多年来为资助贫困生东奔西走、劳神费力的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周萍感到,部分贫困生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

  消息一出议论纷纷,其中不乏对捐献人的抱怨,抱怨者称:捐献者的渴望充满了施舍者的优越感,他们等待回报的心态是错误的。这也许是使这个事情成为话题的根本。

  我不是为捐助者解释,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给予之后对感谢或者说对回应的期待是合乎人的正常心理的,人之所以愿意给予,是因为给予后的感受可以分享,使给予者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是人这种社会性动物离不开的精神需求,这种能分享的感受就是幸福。给予之后的杳无音信,使给予者失去了获得幸福的可能,他们心理上的挫折可想而知,抱怨也无可厚非。

  贫困者“心理上的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缺乏一种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的”阳光心态,“感恩之心”确实存在,贫困除了使人生活窘迫,还会使人的心理改变甚至扭曲,一个逆境中成长的孩子肯定要早熟,比较极端的甚至世故、功利,这也是生活所迫,和他们贫弱的身体一样属于心理“贫困”,需要帮助和温暖。

  很多贫困学生拒绝捐助,甘于忍受贫困或者凭借微薄之力独自改变贫困,原因就是他们渴望在社会上获得平等的待遇,不因为贫困而受到另眼,即便这种另眼以关怀的形式体现。这种自强的心态和心理的“贫困”相比,后者比前者更贫弱,更需要社会的扶助,并且更需要讲究扶助的方式。

  既然如此,捐助者就更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就像对待他们的贫穷一样,同情理解他们不太阳光的心态。就像不应该在短期内期待贫困者有经济能力回报资助一样,也应该给他们的心态改变以时间,包括等待或者帮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爱。

  

“心理贫困”更需宽容待之

  图为电影演员孙俪在某捐赠现场,孙俪的停捐事件也曾经引发热议,其实,捐助者们都希望受捐者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甚至希望受捐者在道德上不要有明显瑕疵,应该说是一种人之常情。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